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图片故事|中秋话团圆,两岸家书里的思念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 题:中秋话团圆,两岸家书里的思念

新华社记者 朱娜

“亲爱的妈妈,秋节快乐……”

1988年的中秋节前夕,61岁的去台老兵张天保给远在陕西的母亲写下了这封家书,话思念、贺节日。对他来说,乡愁是一封小小的家书,他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如今,这封家书珍藏于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内,泛黄的纸片穿越岁月长河,仍传递着温热的亲情。

图片故事|中秋话团圆,两岸家书里的思念

又是一年佳节至。近日,68岁的湖北老人冯慧英,特意赶在中秋节前从武汉来到北京,向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捐赠了自家留存的和台湾亲人间的往来家书、照片等资料。

在捐赠现场,冯慧英说起1948年去台湾的舅舅贺实,在1988年与家人再聚首时,和母亲抱头痛哭、老泪纵横的难忘情景。她说:“老一辈人都已经走了,下一代人不一定能知道这些故事了。家书放在博物馆里,能够让更多人看到两岸的亲情。”

图片故事|中秋话团圆,两岸家书里的思念

1987年10月,在岛内民众的强烈呼吁下,台湾当局宣布开放老兵返乡探亲,并于次年同意台湾民众给大陆亲友的信件可由台湾红十字组织经香港邮局转寄大陆。2008年12月,两岸全面、直接、双向通邮正式启动。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开始设立“隔不断的亲情”两岸家书单元,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于2016年10月正式揭牌成立。截至目前,已有1000多封来自各界捐赠的家书。事实上,更多的两岸家书散落民间,难以计数。

鱼传尺素,跨越海峡。家书,把浸满泪水的思念送到亲人面前——

“小弟,接到你的信我很激动,简直不敢相信!……我看了又看,不知看了多少次,想象要快点告诉你们,我还活在这个世界上,让你们知离家四十年的游子如今的情况……”

“接到了你们的来信,我好高兴,分别了数十年的兄弟姐妹总算都有讯息……”

“妹常想到兄妹四十年无见面,(见面)五天怎能把四十年要说的话说完。正像哥说几十年的盼望一时间就过去了,怎能不是我兄妹的难过……”

图片故事|中秋话团圆,两岸家书里的思念

两岸通邮初期,因多年断联,还有很多人并未像张天保,或者贺实那样幸运地联系上家人。许多家书没有回音,寻亲未果往往意料之中。

1975年,去台26年的刘志清写了一封寻亲家书,但因地址有变,家书抵达北京后,三位收信人及其后人均已不在原址,经邮递员多次探投,百转千回,珍贵的海外来信终于递到刘家后人手中。如今,刘家后人赠送邮递员的“探投之恩”大字牌匾,与当年的那封家书一起,展示于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展厅。

图片故事|中秋话团圆,两岸家书里的思念

家书抵万金。冯慧英回忆说,舅舅“每次提笔展纸总是过于激动”,母亲在写家书之前还会打好底稿,在草稿纸上反复誊写不熟悉的字词,收到家书之后,双方总会把信“看了一遍又一遍”。

“家书是最真实的,最能反映人与人之间真切的感情。两岸家书是反映两岸血脉相连一家亲最有力的一个载体。”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说。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内,捐赠的家书都会扫描电子版留存,部分家书原件则轮换陈列在展柜里。

去台后没有再婚的张天保,以帮助邻居家孩子成长为乐,他在给母亲的家书中说道,“反正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

如今,越来越多张天保这样的两岸家书主人已不在世。网络时代,纸质家书愈显珍贵,但亲情永续。冯慧英说,两岸亲人们现在有微信群,中秋节都会在群里互致问候。

推荐阅读

军事

  • 纽约车辆进入拥堵减缓区需交费 美国首例征收启动

  • “美国年轻人已经看到国家由越来越老的一代人管理”

  • 外交部:中方有关水电工程经过严谨科学论证 不会对下游造成不良影响

  • 被逼急了,格陵兰岛总理强烈呼吁:是时候独立了 摆脱殖民枷锁

  • 清迈华助中心回应演员星星失联 泰缅边境事件引关注

  • 高盛改主意了!下调黄金目标价,不再预计年底触及3000美元 美联储降息放缓影响金价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