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0日
我国第39个教师节
↑2023年6月7日,高考首日结束,张桂梅与学生在返回的车辆上一起唱歌。自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的学生2011年首次参加高考以来,张桂梅校长每年都要送考,这一送就是13年。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2023年6月29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村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95岁的叶连平在给孩子们免费上英语课。2000年,他在自己家里开办“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为乡村孩子免费补习英语,至今已有23年。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2023年3月15日,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乡山界教学点的教师陶凤英吹哨子催促学生进教室上课。20世纪80年代,作为当地为数不多的高中毕业生,陶凤英回到家乡当乡村教师。她的坚守,让许多孩子走出了大山。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2023年2月8日,邓烟发在校内用扫帚代替花棍,教孩子跳瑶族传统舞蹈——花棍舞。江西省全南县瑶族双语小学所在的陂头镇瑶山村,背靠苍茫大山,53岁的邓烟发是学校目前唯一的老师。三尺讲台,29年光阴,邓烟发见证着无数瑶族孩子从这里迈向远方。 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2021年8月6日,马维帅在“马塔留守儿童学校”教托管班的孩子们跳陕北秧歌。“马塔留守儿童学校”位于陕西省子洲县周家硷镇,创办人马维帅30年来义无反顾坚持办学。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2023年5月29日,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市任民镇中心小学校园的草坪上,音乐班的孩子在练习合唱时把丁香花别在音乐老师李平的耳朵上。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摄
↑2023年5月18日,在北京市健翔学校,廖茜(左一)指导舞蹈团的学生训练。北京市健翔学校舞蹈团目前有20余名听障学生,2014年9月,廖茜开始担任该舞蹈团的指导老师。在她看来,舞蹈训练可以丰富听障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身体的协调性,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荣誉感。 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2023年3月31日,重庆广阳岛的一片草地上,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的老师李英(右一)在指导视力障碍学生如何放风筝。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2023年6月5日,在距离珠峰最近的小学——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扎西宗乡完全小学,钢琴课老师巴桑(右一)在给学生指导指法。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2023年3月31日,在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兰州欣雨星儿童心理发展中心,特教老师陈进把孤独症儿童的绘画作品钉在墙上。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2021年11月11日,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在主题班会上讲述上海的红色历史。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2021年8月31日,在江西于都县仙下乡龙溪小学任教的朱森林和学生们聊天。2005年,朱森林从龙溪小学毕业;2014年,他回到母校,投身乡村教育事业。 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创新新时代教育模式
打造良好教育生态
我们,一直在路上
↑2023年9月4日,托育老师在看护小朋友。南京市建邺区为响应国家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的号召,解决年轻职工的带娃难题,积极打造托育从业认证培训体系和教研体系,进一步提升托育服务质量。新华社记者 李博摄
↑2023年7月17日,在石家庄市建设北大街小学免费托管服务“写字课”上,老师为孩子们讲硬笔书法知识。新华社发
↑2023年5月23日,在济南市历城二中闻韶艺术馆,臧杰老师带着同学们练习舞蹈。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聚焦艺术教育课程育人功能,通过开展国乐、舞蹈、合唱等项目,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2022年9月8日,在北京联合大学保健按摩实训课上,张琳(右)握着一名视障学生的手带她感受按摩的力度和角度。1995年,张琳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残障学生的教学工作。2011年她来到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主要负责教授视障学生推拿治疗和保健按摩。她希望学生通过一技之长,改变自己的生活。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2022年8月8日,许超(中)在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室内给学生讲解设备操作要领。2005年高中毕业后,许超来到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学习,从一名大专学生成长为职业院校老师。他在一点一滴的细节中向学生传授着工匠精神的内涵。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2021年11月18日,在上海市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的“教学助手”展示课上,数学教师张智玮在黑板上进行知识点讲解分析,显示屏上有学生们的人机互动结果和学习效果的统计数据。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
谢谢您,把梦照亮
统筹:鱼澜
制作:黄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