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8月16日电(记者尹思源、刘惟真)“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天津市静海区第六中学安置点内,台头镇中二堡村村民杜德路的歌声回荡在宿舍楼间。不远处,孩子们在结伴跳绳,不少村民坐在椅子上,手里的蒲扇轻轻摇动,扇起阵阵微风。
62岁的郝金宝带着89岁的父亲走出宿舍区,和村民们一起听歌、闲聊。“昨天安置点组织了歌舞团进行文艺演出,今天村民们自发在这里表演节目。”郝金宝说,来自静海义工队的志愿者们还免费为村民们理发,生活过得很滋润。
汛情发生以来,永定河、大清河、独流减河等河流水位快速上涨,东淀蓄滞洪区等启用。成立专班、联合服务、分类安置、充分保障、心理疏导……天津各部门发挥合力,努力让群众在“临时避风港”内感受到家的温暖。
转移群众在静海区第六中学安置点内纳凉。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白菜豆腐、肉末粉条……晚餐时间临近,饭菜的香气弥漫在静海区海福祥养老护理院内。“自从来到这里,我们完全不用为吃穿用度发愁,有工作人员在,我们特别安心。”今年70岁的静海区台头镇建设村村民郝志敏说。
静海区海福祥养老护理院内设床位300余张,自2019年开始运营。防汛抗洪期间,这里成了静海区受灾群众中部分失能失智人员及需要照护的老年人的“临时家园”。
静海区海福祥养老护理院院长赵向荣说,来院内安置的多数老年群众患有基础疾病、生活难以自理,还有数位老人年龄在90岁以上。为了给老人们提供暖心、放心的安置环境与照护服务,院内护理人员24小时在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