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沙流河镇葛家屯村农民在大棚里采摘葡萄。 朱大勇摄
在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北省秭归县屈姑食品有限公司,一个橙子带动标准化种植、农产品加工、旅游和电商销售全产业链。“我们实现了脐橙从花到果、从皮到渣、从枝到叶的零废弃综合利用,开发出橙醋、橙酱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让脐橙身价倍增。”公司负责人李正伦介绍,去年鲜销、深加工秭归脐橙5.5万多吨,带动全县橙农增收超过1350万元。
通过补链、强链、延链,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正加快实现全链条转型升级。数据显示,今年6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PMI(采购经理指数)为54.2%,比同期制造业PMI高5.2个百分点,带动一个个乡村产业茁壮成长。
补齐产业链,加快集聚先进要素,“土特产”变身大产业
“早上采摘,田头冷链中心挑选包装,快递专车直发茂名中转站,消费者第二天吃到荔枝,口感清甜爽脆,几乎跟树上刚采下来的一样。”广东省茂名市根子镇甲峰农业荔枝基地里,负责人钟伟略邀请记者:“快尝尝,这是白糖罂荔枝,保准好吃!”
在高州小蜂嗡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其超也忙得不亦乐乎:“今年公司增加了3000平方米冷库,使用了压差预冷保鲜技术,进一步提升荔枝采后品质。分选设备、自动化包装设备也都进行了升级。”
让荔枝走得更远、卖得更俏,冷链物流是关键一环。为延长荔枝保鲜期,茂名市建成“田头智慧小站”242个,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覆盖荔枝主产区。一台台“大冰箱”田头预冷,使荔枝保鲜期延长3天以上。同时,当地政府推动多家快递公司出台电商寄递降费提效方案。“往省外寄荔枝,费用比以前降了5%—10%。”根子镇荔农林常珍很早就开始在线上卖荔枝,物流成本下降让她喜上眉梢。
补短板,强弱项,茂名荔枝产业不断提档升级。一个个标准果园,从绿色生产到数字化管理,塑造竞争新优势,80多个品种错峰上市,打造4个区域公用品牌,荔枝销售开创新局面。作为首批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根子镇打造全要素、高水平的荔枝产业集群,形成了收购加工、观光旅游、民宿餐饮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通过补齐产业链条短板,打好‘加工、出口、电商’组合拳,创新定制营销新模式,荔枝卖上了好价钱。”茂名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全市荔枝实现销售收入81亿元,同比增长14%,全产业链产值110亿元。
茂名荔枝是个缩影。近年来,我国新增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库容1800万吨,逐渐补上产地“最初一公里”设施短板。立足政策集成、企业集中、服务集合、要素集聚,打造一批产业发展高地。今年一季度,全国新批准创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截至目前,全国已建设1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超过3.8万亿元,辐射带动1000多万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提高4000多元。全国累计支持建设1509个农业产业强镇,一个个“土特产”变身大产业。
延伸价值链,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山东省沂南县青果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箱箱菠菜、西蓝花、绿芦笋摞成小山。这些蔬菜经过分拣、清洗、烫漂、冷冻等处理,成为一盒盒速冻净菜。
“通过高温杀灭活性酶,在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里迅速冷却,‘锁’住了营养成分,这样处理后的蔬菜可以在冷库里储存很长时间。”公司总经理时霞说,“速冻菜品从冰箱里拿出,沸水解冻30秒就可以烹饪,用不了90秒,就能端上餐桌,非常方便。”
“梳妆打扮”后的蔬菜,身价上涨。时霞介绍,一斤速冻菠菜能卖7—8元,利润率能达20%。目前,公司2.5万亩蔬菜基地开展四季轮作,产品不仅供应国内连锁餐饮,还畅销海外,年销量达到1.5万吨。
界湖街道枣林庄村跟青果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千亩有机绿色种植基地,每年土地流转收入130多万元。“很多乡亲跟着公司种菜,销售不愁,村集体每年也能增收2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李书勋说。
预制菜一头连着产地,一头连着餐桌。在沂南县,每天有几十吨新鲜蔬菜直供华东、华南等地城市。全县规模养殖场标准化率达到85%,一只只鸡鸭从这里“飞”往全国各地。“依托优质蔬菜和畜牧产业,我们实现了由‘菜篮子’向‘菜盘子’的转型升级。”沂南县食品产业链办公室主任贺洪雨介绍,全县培育了43家预制菜企业,形成了300多个品种的产品体系,年产值达50亿元。
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优质量,跳出田间地头,乡村产业大有可为。各地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动种养业前后端延伸、上下游拓展,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为了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我国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在县域布局原料基地和加工产能,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紧密利益链,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带动更多小农户接轨现代农业
进入7月,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富民果品蔬菜专业合作社迎来了丰收季。“黄瓜、西红柿、葡萄、桃陆续上市,最近我忙着对接运输和外销。”理事长张立国说。
富民合作社有1600多名成员,2016年被评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农户出资或带土地入社,合作社根据区域特色、产品时令,统一种植和采收,成员们只要专心搞生产,其他环节交给合作社就行。”张立国说,合作社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经营和服务模式,把成员紧紧拴在一起。
在三圣口乡冰窖村,葡萄园里果实累累。“月底就成熟了,能摘一个多月。”村民訾秀民跟着合作社种了4年巨峰葡萄,越种越有底气,去年12亩卖了20多万元。
“过去大伙种葡萄,谁家施肥打药了,家家户户跟风学。”訾秀民说,“这样产量是不低,可一提溜,葡萄哗啦啦往下掉粒。”为了科学种植提升品质,合作社请来专家,为成员讲授技术管理。
“盲目追求增产,肥水控制不好,很容易出现落花落果。”听了专家的讲解,訾秀民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他把亩产量定在5000斤左右,施用合作社供应的优质复合肥,葡萄每斤地头价从一两元卖到了三四元。
“通过打造特色产业专业村,打造出响当当的品牌。”张立国说,合作社生产的“龙虎庄”牌黄瓜、“大辛阁”牌胡萝卜等在京津冀地区备受欢迎,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带动农户增产30%以上。同时,每年合作社扣除公积金后的可分配盈余,70%按成员实际交易量(额)进行二次返还,25%对出资入社的118名成员进行分红。“合作社下一步的目标就是把菜种得更好,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张立国信心满满地说。
在廊坊,“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蓬勃发展,全市培育市级以上联合体46家,实现年经营收入140亿元,带动60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9万农户纳入现代产业链条。
在全国,越来越多的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建立起紧密的利益链接机制,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联农带农富农的新雁阵,成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依托。截至5月底,全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超过400万家、223万个,县级以上龙头企业9万多家,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04万个,服务带动小农户超过8900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