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7月7日电(记者赵东辉、晏国政、王学涛)夏日中条山下,解州关帝庙关公文化研究院的专家正在忙于编纂《解州关帝庙志》,深度挖掘解州关帝庙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位于山西南部的解州关帝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关帝庙,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称“国保”)。近两年,当地成立关公文化研究院,建设书屋,招聘8名研究生,与几所高校开展系列关公文化研究。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各地在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正在从“国保”实物样本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基因和元素。
6月28日晚,上海民族乐团著名琵琶演奏家俞冰在“又见云冈”大型实景艺术秀上表演。新华社发
基因孕育
6月28日晚,云冈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前迎来一场大型实景艺术秀。上海民族乐团著名琵琶演奏家俞冰携其他艺术家献上一首《云冈圣境》。这首由20多种当代东西方乐器融合演奏的曲子,穿透洞窟石壁,“唤醒”了云冈……
云冈石窟地处山西北部,始建于1500余年前的北魏时期,是首批“国保”之一。石窟22个洞窟里雕有乐器形象,共计32种500多件乐器,其中既有汉民族的琴、筝、笙,也有龟兹五弦、波斯竖箜篌,还有当时西凉特色的齐鼓、义觜笛等。
“这处‘国保’是当时中西方艺术交流的圣地。那种美美与共的大同之美触动了我的创作灵感。”俞冰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保存在文献古籍里,更体现在星罗棋布的各类文物中。目前,全国已有5058处被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论是石窟寺、古建筑,还是古遗址、古墓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延续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
山西悬空寺彰显着和合文化智慧,四川三苏祠传扬着“孝慈仁爱、厚人薄己”的淳厚家风,曲阜“三孔”蕴含着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河南汤阴岳飞庙激荡着“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
“‘国保’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实物见证,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为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丰厚滋养和精神元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说。
这是2019年10月30日拍摄的山西省沁水县湘峪古堡。新华社记者曹阳摄
薪火传承
“我喜欢古建筑身上独有的历史美感,希望毕业后为家乡的文物保护出一份力。”19岁的李静怡是山西大学首批文物全科专业学生之一,大学期间她免费接受考古、文物建筑、博物馆三大领域专业教育,毕业后将返乡工作。
李静怡来自运城市万荣县,家住“国保”飞云楼旁。她从小喜欢跟着父亲参观名胜古迹,不仅对家乡的文物如数家珍,也从心底有着保护它们的责任感。
山西省“国保”数量众多,为破解基层专业文保人才少难题,从2022年起连续5年面向全省117个县(市、区)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这一创新培养方式,为基层文保事业打开了新局面。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除了文献典籍,‘国保’是重要的实物载体。”中国历史学者纪连海说,深入挖掘“国保”蕴含的文化内涵,首先得做好保护工作。
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石窟寺“家底”摸清,革命文物名录持续公布;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传统村落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相继竣工……从一项项工作中可以看到新时代全国各地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
这是徐显秀墓墓室北壁墓主夫妇宴饮图(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供图
活化弘扬
借助元宇宙技术,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走”了起来。一个月前,它来到太原市第十九中学。学生们戴上VR眼镜、持手柄,就能在虚拟的博物馆内遨游,既可以“走进墓葬”沉浸式欣赏壁画,还可以“抓起”出土文物仔细端详。
这座刚落成的博物馆是依托“国保”徐显秀墓建起的一座遗址类博物馆。此前,出于文物保护考虑,观众无法沉浸式欣赏壁画,更无法了解墓葬所蕴含的和合开放等文化内涵。
“我们通过科技手段主动走进校园,让学生了解并进一步爱上传统文化。”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北齐壁画博物馆馆长王江说,文物活化利用就是要让更多人接触到、看得懂、感兴趣,并从中汲取滋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一批“国保”借助科技力量、创新手段,重新走入公众视野。敦煌壁画借助科技手段让人物风景“活”了起来,云冈大佛借助3D打印可“行走”世界,《又见平遥》首创“行走式”互动观演模式讲述晋商信义故事……中国正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创造新文化、建设新文明的活力。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任俊华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沃土,要加强对“国保”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弘扬,充分发挥其生动样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