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新华调查:如何让网络祭扫真正移风易俗、清明清朗(3)

部分平台存在祭奠人个人信息泄露风险。记者3月16日通过手机号码在一个名为“祭拜网”的平台进行了注册,第二天便有人自称网站工作人员,主动添加记者微信号向记者推销家谱,“200元一个姓氏”。

此外,部分平台的受祭人管理工作也有漏洞。为增加流量,部分平台擅自将著名烈士的个人纪念馆列入平台的“名人馆”中设祭。在名为“族谱录纪念网”的平台上,与多名烈士共同受祭人员列表中竟有“和珅”混杂其中。

多层次探索优化治理为网络祭扫立规划线

新华调查:如何让网络祭扫真正移风易俗、清明清朗

某网祭平台设置“拉下线”分红模式牟利

近日,天津市数字社会综合应用平台“津心办”最新上线了清明专区,开辟了便捷的网络祭扫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够献上一束鲜花,留下一段寄语,既有仪式感又低碳环保地开展祭扫。

天津市社会学学会会长张宝义认为,“互联网+祭扫”有助于推广厚养薄葬、绿色低碳、文明祭拜的清明新气象,有利于破除陈规陋习,其发展适应了推进移风易俗的要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表示,当前多部门都已对网络平台服务协议、技术标准、安全责任进行了立法规范,网络祭扫平台同样有遵守义务。他建议,主管部门在加大审查监管力度的同时,可以依法探索打通与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机制衔接等方面合作的路径,在帮助平台提高审核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监管效能。

据了解,我国现行殡葬管理规范性文件是《殡葬管理条例(2012年修正本)》。2018年9月,民政部网站公布《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主要聚焦传统殡葬行业,鼓励开展网络祭扫等追思活动,但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规范。

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互联网信息与用户行为研究中心主任陈旭辉认为,有关部门除做好网络祭扫平台日常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实施动态巡查外,还应结合实际情况明确网络祭扫行业规范,为行业企业发展划出“红线”。

“网络祭扫是一种清明新习俗新风尚,需要各方共同探索设定其规范系统。”张宝义认为,民政主管部门应与相关部门一道,通过法治手段,重点发展管理规范、绿色文明的公益性网络祭扫平台,树立行业标杆,在满足社会需求基础上,为全行业健康发展立规赋能。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