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越来越年轻的非遗——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观察

新华社西安2月19日电(记者蔡馨逸、邹竞一)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正在陕西榆林举行,200余项非遗、500余名非遗传承人运用匠心巧思,共同展示非遗文化的时代价值。

近年来,大量传承人和企业用现代审美对非遗进行二次创作,用文化衍生品拉近了人们与非遗的距离。

越来越年轻的非遗——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观察

一位小游客在非遗大集上的曹州面人摊位前驻足。新华社记者邹竞一摄

在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的非遗大集上,胶南年画代表性传承人田胜被参观者团团围住。“近几年,我们提取胶南年画特色元素,做成生活日用品,很受市场欢迎。”田胜说着拿起一套茶具展示起来,彩色年画描绘的播种与收获场景,为青色的瓷器增添了灵动活力。

胶南年画是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沿袭了民间年画的特色,借鉴吸收了中国工笔画、民间剪纸等艺术特点,逐渐演变形成了构图饱满、色调跳跃、造型质朴而夸张的艺术风格,融合年画元素制成的文创产品精巧可爱。

田胜认为,只有融入时代气息、走进日常生活,非遗的魅力才能被感知,技艺才能代代传承。

在58岁的国家级非遗绞胎瓷代表性传承人柴战柱看来,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技艺创新。

绞胎瓷发源于北宋瓷窑当阳峪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泥,用独特的绞胎技法编织制胎、焙烧而成。

越来越年轻的非遗——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观察

非遗传承人陈艳芬(左)在展示剪纸。新华社记者邹竞一摄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