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如今,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暗夜和星空?|新京报专栏

▲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冷湖镇的天文观测设备。图/新华社

据新华社报道,10月13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审查批准。

划重点:这是我国出台的首部暗夜星空保护地方性法规。

暗夜星空是人类共同的资源

暗夜和星空需要保护,这可能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当人类发明火,发明光,发明电灯、探照灯和五光十色的LED灯,把城市和乡村的夜晚都照耀得如同白昼一样之时,大多数人都会为科技带来的这种成就和生活的便利而感到自豪。

成就是成就,方便是方便,但殊不知,这也在破坏环境和生态,破坏人和生物在演化中形成的生物和生理功能,如昼夜节律。

仅从环境而言,黑夜也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是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部分,不容破坏。保护它的自然存在,就如同保护我们的眼睛和心灵,因为人和生物拥有眼睛不只是来寻找光明,也需要用来适应在黑暗中的生活。

但人类发明的各种光照和彻夜照明已经形成了光污染,使人不能像过去,至少是工业革命以前一样适应夜晚,观察星空。

有人说,星空不仅是一种深邃广渺的自然之美,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形成的自然素养,人类几千年仰望星空的历史和文化不应在我们这一代失去。

不过,观察星空只是暗夜保护的一部分,而早在2007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等机构联合组织召开的首届世界“星光大会”上,就将暗夜保护的意义进行了全面阐述。

暗夜星空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和遗产,是生态环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全球需重视应对日益严重的光污染,使各类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夜间环境得以维系,使人类世世代代能够观测和享受星空的魅力。

在保护环境和生态,观察星空之外,还有科学研究,也即天文学的研究,也需要暗夜的观察才能实现。这既需要天文台的天文望远镜的帮助,也可以有裸眼的观察,当然也需要与人类送上太空的各类科学卫星的观察结合起来。

1988年,天文学家大卫·克劳福德和身为医生的业余天文学家提摩西·杭特成立了非赢利的国际暗夜协会,并在后来逐步明确了暗夜如何保护,以及暗夜保护对地球、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益处。

2014年10月国际暗夜协会发布了《暗夜保护区项目指南》,指出暗夜保护区(DSR)是一处拥有特别或杰出星空和夜间自然环境的大面积公共或者私人地域(700平方千米以上),应受到专门保护,用于科学、自然、教育、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分享。这都明确了暗夜保护的必要性与价值。

▲摄影师在西藏一神山处拍摄的星空。图/IC photo

如何进行暗夜保护?

暗夜保护区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核心区,天空质量和自然黑夜应达到最低标准,二是外围区或缓冲区,支持核心区暗夜价值并获得同等效益。设立暗夜保护区的益处是,促进生态和星空旅游;促进夜间栖息地的保护、夜空及其遗产的公共分享,满足专业和业余天文学区域的要求;鼓励土地管理人员、周边的社区以及私人所有者承认暗夜作为一种需要积极保护的有价值的资源等。

现在,世界上已经有北美、欧洲和非洲的10多个暗夜保护区成立并获得了认证。中国也发布了《暗夜保护地项目标准》,并建立了西藏阿里暗夜保护区。现在,青海省海西州发布我国第一部暗夜星空保护地方性法规表明,中国的暗夜保护行动不仅纳入议事日程和体现在行动上,而且有了法律依据。

这个《条例》同时也说明了,当地已经建立了暗夜保护区,这就是冷湖天文观测环境区域,而且划分为暗夜保护核心区和暗夜保护缓冲区。

《条例》规定,在青海冷湖天文观测环境暗夜保护核心区内,严格控制光源种类和亮度,所有户外固定夜间照明设施的照射方向应当低于水平线向下30度,禁止规划建设对当地天文观测环境产生影响的项目,禁止开展影响天文观测环境的活动。在冷湖天文观测环境暗夜保护缓冲区内,所有户外固定夜间照明设施的照射方向应当控制在水平线以下。

这可以简单总结为:在夜晚,户外光照的照射方向控制在水平线下,不许射向天空。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有利于科学研究。

实际上,国内很多大城市已经在陆续探索“暗夜保护”并提出相应发展“暗夜经济”。成都2019年9月发布《成都市中心城区景观照明专项规划(2017—2025)》,提出“城市景观照明将采取亮灯分时控制等六大节能措施,重点针对住宅区及周边进行专门研究,减少光污染。其中针对亮灯分时控制,分为‘节假日、平时、深夜’三种模式……”;深圳2021年9月也发布实施了《深圳市城市照明专项规划(2021-2035)》,提出“将建设大鹏星空公园,打造深圳市暗夜保护示范区”。

暗夜保护,在国内正逐渐成为生态保护共识。

▲中国天眼FAST观测基地的星空。图/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官网

研究星空只靠天眼FAST还不够

从2018年1月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团队对青海省海西州冷湖地区进行连续3年科研调查,发现这是一个高海拔、地域辽阔、大气透明度高、云量覆盖和温湿度偏低的好地方,光学观测条件比肩国际一流大型天文台,特别适宜布局世界一流大型天文台。

建设世界一流大型天文台就是要利用暗夜保护区对星空进行观察和研究。虽然中国已建立了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天眼FAST,但研究星空只靠射电望远镜还不够,还需要光学望远镜来观察和了解宇宙中更多的物质。

因为,射电波段是无线电低频波段,只能发现和观察到一些天文问题,不能观察和了解所有的天体物理问题。有的天体必须靠地面的光学天文仪器去了解和研究。因此需要建立优质光学天文观测台,这是极其宝贵的国家战略性稀缺资源,目前国际公认的最佳光学天文台址只有智利北部山区、美国夏威夷莫那卡亚峰以及南极内陆冰穹地区。

既然青海省海西州冷湖地区是建立国际一流大型天文台的好地方,与此相关的就是要建立世界一流的暗夜保护区,才能让科学研究得以顺利进行。

而且冷湖地区已经建立了光学天文望远镜项目9个,总投资近20亿元,包括国家天文台(SONG)望远镜项目、中红外观测系统望远镜(AIMS)项目、DIMM—MASS望远镜建设项目、紫金山天文台多应用巡天望远镜阵列(MASTA)等。

当然,《条例》的发布也创造了另外的条件,为光污染治理探索和积累经验,发展生态旅游,让人们能在暗夜保护区观察原生态的星空。

在西藏阿里暗夜公园,安装了6台800毫米天文望远镜,其中折射镜4台,反射镜2台,游客可以参观海拔5100米的专业天文台。这也让“天上阿里,最美的星空”成为当地新的亮点和名片。

青海省海西《条例》的出台更意味着中国的暗夜保护走上法治轨道,既利于保护环境和生态,也让白昼和黑夜交替的自然规律得到尊重和守护。

撰稿/张田勘

校对/陈荻雁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