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黑土丰收丨遭遇百年不遇渍涝 “梨树模式”正升级(3)

韩凤香(中)在自家玉米地里操作无人机。受访者供图

虽然农户有保险支撑,但一场田间渍涝,给多年驻扎在梨树县的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思考。王贵满告诉记者,通过今年的洪涝灾害,更加坚定了“梨树模式”的方向,经过多年的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在坡地也能完全适用了,但是机具还在继续突破中。总的来说,在“梨树模式”大方向推进的过程中,还有一些细节是要继续攻关的。

这一场洼地渍涝,是对保护性耕作模式的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检验。王贵满向记者介绍,采用玉米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的田块,在洪涝不是很严重的条件下,表现出抗旱又抗涝的优势,这在今年的试验田里对比明显。

在“梨树模式”中,玉米实行宽窄行的种植方式,根茬是不动的,玉米的根系扎得很深,最深的能达到1米多,大部分也能达到30-40厘米。保留下来的这些根系秸秆,腐烂之后,就变成了通水的渠道,在急雨来临时,雨水能够通过一个个水道下渗到地里,产生一定的抗涝作用。王贵满说,从试验来看,没有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土地的渗透力较差,积水一时半会下渗不下去。

从多年积累的经验来看,梨树县是十年九旱,风还大,保水抗旱仍是大的主方向,不过在面对极端暴雨天气中,洼地和免耕技术的结合,是要继续突破的课题。王贵满说,人们常说艺术无止境,农业科学技术也是永无止境的。

科学种地,一户赶上一个生产队

“梨树模式”的出发点正是保护与恢复黑土地,近年来,在恢复与保护黑土这件事上,梨树县的农户们,对这些驻扎在家门口的科研人员越来越认同。黄金来表示,今年,梨树县总的种植规模达到393.9万亩,其中玉米面积达到338.5万亩,其中有275万亩采用保护性耕作模式,占比超过了75%。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