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江苏淮安洪泽湖畔,55岁的杜成朋站在湖边裸露的土地上,原本应该在水中摇曳的芦苇和荷花,成片地矗立在干涸的湖底。
7月中旬以来,这个全国第四大淡水湖的水面,以从未有过的速度消退,旁边的洪湖村中,1万多亩稻虾共生的农田,开启了一场数十年未有的抗旱之战,调水、灌水、防病,一刻未停。
紧急时刻,他们挖地翻水
站在湖水退缩后露出的土地上,杜成朋回忆这里曾经的景象。就在今年刚刚入夏的时候,湖水还很充沛,岸边水鸟成群,芦苇荡里,人们架着小船的身影时隐时现。
对生活在湖边的人们来说,这片水域是他们赖以为生的根基,也是小时候的天堂。“小时候在这里放牛,把牛赶到湖边就不管了,等晚上自己就回来了。”杜成朋说。
洪湖村位于盱眙县东北部,紧邻洪泽湖,近年来,盱眙县发展稻虾共生产业,小龙虾远销全国各大城市。洪湖村具有天然的水源优势,村里有12000多亩稻虾共生水田。在靠近湖边的地方,洪湖村有两个泵站,把湖里的水抽出来,沿着宽阔的水渠把水输送到每一块稻田中。
洪湖村挖掘机挖渠引水。受访者供图
对洪湖村的村民们来说,旱情来得出乎意料。而7月到8月,恰好是水稻抽穗扬花的季节,也是小龙虾育苗的季节,是需水量最大的时候。“洪泽湖水少了,但还是能翻上来,只是渠被水草堵住了,往常水多的时候,不影响过水,现在水少了,就过不来了,村里请了挖掘机,疏通河道,挖开淤泥,让水流到农田间的泵站处。”杜成朋说。
邢开兵是泵站的管理者,他自己也种着65亩水稻,如今正是扬花的关键阶段,“天气干,温度高,今年的浇水次数要比往年多一半。”邢开兵告诉记者,田里的水稻是5月插秧的,按照以往的情况,到8月下旬,浇10次水就差不多了,今年浇了15次了,田里依旧干得很快。
8月21日,洪湖村外的稻田中,邢开兵在引水抗旱。新京报记者周怀宗摄
除了干旱,高温也在影响着水稻,有些稻穗的顶部,明显是空的,“高温会影响花粉的存活率、存活时间,进而影响结实率,所以有些看似开花了,但其实没有结实。”
8月21日,到洪湖村一线指导抗旱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唐伟告诉邢开兵,“这段时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更充分灌溉,不仅可以抵御干旱,也有助于稻田降温,减少高温造成的影响。”
8月21日,洪湖村,村民邢开兵的水稻田中,部分稻穗顶部未能结实。新京报记者周怀宗摄
高温侵袭,他们竭力保粮
处在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是这次南方旱情的主要发生地之一。
江苏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也是水稻生产的大省。数据显示,2022年,江苏秋粮种植面积约4457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超过3300万亩。“秋粮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全年粮食产量的70%左右。其中,水稻、玉米作为主粮,更是粮食生产的重点,而南方旱情发生时,恰好是水稻和玉米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肖永贵告诉记者。
从五六月份预测到旱情时,江苏各地就开始为抗旱做准备,调水、打井、打药。据介绍,江苏省在省级层面投入的资金,就超过1亿元。各市县同样投入巨大,洪湖村所在的盱眙县,已经投入资金超过1200万元。同样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南京江宁区,增加了500多个用于调水的临时泵。
8月21日,江苏盱眙县洪湖村,抽水抗旱的水泵入水口。渠里调来的水,在高温下迅速蒸发。新京报记者周怀宗摄
相比水田,丘陵岗地面临的局面更加艰难。肖永贵告诉记者,江苏省丹阳市、句容市等丘陵山区旱情较重,直播稻、玉米、大豆等受到了较大影响。
更多的大田作物成为这次南方抗旱中被关注的重点。在盱眙县沿河村,56岁的石明强,掰开一个玉米,可以明显看到有缺粒现象。“高温会影响玉米授粉,这也是缺粒的主要原因。”到田间指导抗旱的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王克如说。
8月21日,盱眙县沿河村石明强的玉米地里,连续高温使得玉米授粉不足,少部分玉米出现明显缺粒。新京报记者周怀宗摄
在高温干旱中,管理是否得当,也会直接影响抗旱的效果,石明强说,旱情发生后,已经浇过一次水,也打过几次药,包括病虫害预防、叶面追肥等。王克如告诉他,“这块地管理得很好,对减少损失有很大的帮助。在后期,还要继续加强管理,让现有的玉米粒更加饱满,尽可能地多一点儿收获。”
水上农田,他们也在抗旱
“得有60年吧,没遇到过这么旱的时候。”在南京溧水区,88岁的茶农严景万说。严景万是一位老茶农,经营着一片茶园,主要生产当地知名的雨花茶。
8月22日,南京溧水区,高温干旱导致茶园中部分茶树干枯。新京报记者周怀宗摄
8月22日,记者在严景万的茶园中看到,一些茶树的枝叶明显干枯,在树丛中格外显眼。严景万告诉记者,旱情发生后,他们已经采取了许多方式,引水滴灌,把损失降到最低。
在江苏兴化,垛田上的龙香芋也在经历着干旱的考验。垛田处在水网密布的湿地区域,千百年来,当地居民将水底的淤泥掏出,堆成垛田。垛田大部分都在水中,没有道路联通,农民们乘船下田。这里是真正的水乡,但仍然被干旱和高温所困扰。
8月15日,江苏省兴化市垛田街道平安垛村,村民正在给龙香芋浇水。周社根摄
兴化市垛田街道高家荡村村支书张泉告诉记者,7月底到8月初,河道里的水位开始快速下降,降到了以往没有过的程度,有些地方农民的小船都无法通行了。而龙香芋恰恰是喜湿怕旱的作物,即便正常年份,也要经常浇水。今年水位下降后,农民自己浇水很不方便,所以很多叶子都干了,有些边缘干了一圈,有些整个叶子都干枯了。
为应对旱情,当地协调农业、消防等部门帮助农民浇水。消防部门调来了消防车,用水枪喷水,缓解垛田上的旱情。
8月15日,江苏省兴化市垛田街道高家荡村,消防人员帮助村民给龙香芋浇水。周社根摄
张泉介绍,村里还开始尝试在垛田上布设喷灌系统,“以前没有过,农民自己用长柄的瓢或小型的抽水机就能浇。但今年大旱之后,我们也在试验,尝试架设固定的灌溉网络,防备类似的旱情再次出现。”
品种多样,降低粮食生产风险
南方旱情仍在继续,这场罕见的极端天气中,也有许多地方表现优异。
在南京溧水区和凤镇毛公铺附近的一处高标准农田中,种植大户沈明头几乎每天都为稻田轮流浇水。记者看到,稻田附近有一个小型水库,水库中的水不多,但有源源不断的水进入库中。和凤镇一位干部告诉记者,7月以来,当地一直在不间断地调水,保证稻田用水。
沈明头种植的是一种中晚熟品种,刚到孕穗期。尽管也受高温影响,但关键的抽穗扬花期,有希望避开温度最高的时期。“根据目前的情况预计,今年亩产能达到1500斤。”他说。
8月22日,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副研究员肖永贵(右)和种植大户沈明头(左)交流。新京报记者周怀宗摄
在南京江宁区,记者在多处稻田看到,紧急采取的抗旱措施正在发挥作用。从远处调来的水,不断进入稻田中,保障稻田基本的需求。
种植者们之前播下的种子,也影响着眼下抗旱的效果。尤其是早熟和晚熟的水稻,恰好避开了高温影响最大的时期。事实上,此次南方旱情,影响最大的,正是处在抽穗扬花期的中稻。
江宁区的一处种植基地中,茎秆粗壮、颜色深绿的水稻正处在孕穗期。这里是南京农业大学的种植基地,种植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育成的“宁香粳9号”,是一种中晚熟的优质水稻品种。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介绍,基地里的水稻长势良好,根据目前的亩穗数,再结合往年的穗粒数、千粒重等,今年的亩产预计可以达到1500斤。
8月22日,中国农科院的专家们在南京江宁区一处高标准农田,现场了解旱情、指导抗旱技术。新京报记者周怀宗摄
记者了解到,在大田种植中,产量达到1500斤,已是高产水平,尤其在南方旱情影响下,仍能保证高产。一位当地农业干部介绍,在江苏各地,当前种植的水稻品种正在变得越来越丰富,这也增加了粮食生产抵御风险的能力。
旱情仍在继续,更多的措施还在不断实施。在盱眙县,副县长张远涵告诉记者,“下一步仍将继续围绕粮食安全,克服不利天气影响,把损失降到最低,确保粮食生产。”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