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治理不实信息,需各方共建共享 | 新京报专栏

治理不实信息,需各方共建共享 | 新京报专栏

▲抖音与合作伙伴一起,共建治理不实信息平台。

社交媒体的发达,给了每个人便捷发声的机会。但信息洪流滚滚,也难免泥沙俱下。

有学者曾形容当下的传播环境就像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小城,“事情一发,全院子的人做论的做论,做传的做传,还有给做日记的。”个体的事件在有些人手中就像“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被反复裁剪、加工,直至面目模糊,离题万里。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的舆论生态。无处不在的镜头与“麦克风”之下,任何东西都可以是“新闻素材”,人人都能当“记者”。但这种“新闻”生产,往往缺乏基本的把关,也没人愿意去核实印证,甚至不少时候只是好事者为了追求流量自导自演的闹剧。当这些信息进入舆论场,其造成的“污染”可想而知。

不论是以讹传讹,还是有意编造,这些统统可以称为不实信息。不实信息是一个中性描述,但它站在了事实与真相的反面。纷繁芜杂的舆论场中,不实信息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虚假的专业知识,比如频繁出没于各大亲友群的伪养生鸡汤,还有各种分析起来头头是道的“野生军事知识”;另一种是庞杂的社会新闻,这是不实信息的重灾区,家长里短、奇闻异事、热点新闻都可以成为编造不实信息的素材,在各种煽动、编排与夸张中,原本的事实淹没在网络口水的飞短流长中,“飞入黄花寻不见”。

一个健康的社会生态,必须以真实为基础。真实的信息让人们随时感知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件,了解自己当前所在的处境;真实的信息也让一切公共讨论拥有扎实的事实基座,避免陷入虚假交流或无效讨论的陷阱。当真实被不实取代,谎言、恐慌与诋毁就登场了。

是否还记得“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案”?2020年7月7日,受害者谷女士仅仅是下楼取了下快递,就被无聊的便利店店主郎某某偷拍视频,并与朋友何某某编造“少妇出轨快递小哥”的不实信息,在各个微信群大肆转发,给谷女士造成极大的身心伤害。谷女士愤而起诉,最终,二人分别被以诽谤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饱尝造谣诽谤的苦果。

这是一起由不实信息造成恶劣影响的典型案例,被告人得到了应有惩罚。但是,在大多数时候,不实信息的生产、传播、放大都是潜在的、无形的,面临追溯难、阻截难、归责难的问题。且由于一些不实信息并未对具体的人造成实质性伤害,法律部门在责任认定上也存在一定困难。这也“纵容”了不实信息的制造与传播。

治理不实信息,需各方共建共享 | 新京报专栏

▲平台治理不实信息需要形成统一方案。

然而共识是,我们需要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不容一些人利用虚假信息生产“毒流量”,破坏舆论生态,大发不义之财。对不实信息说“不”,是社交媒体时代每一个网民应有的身份自觉。

应当看到,各类虚假消息往往寄生于互联网平台,互联网平台扁平化的表达特征,加速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连接,但这不是不实信息乱飞的理由。不实信息从来都是平台生态的天敌,平台也一直没有放弃治理不实信息的努力。

不过,基于舆论场传播规律,平台治理不实信息也存在天然痛点:不实信息治理呈现一个“正三角”和“倒三角”的矛盾,其在前期往往难以发觉与判断,只有达到一定量级时,平台才有机会发现并研判,继而介入治理。但在这个时候,不良影响已经形成,治理效果也往往具有相当的偶然性,或好或差,难遂人意。

显然,治理不实信息并不是一件易事,这既需要平台积极作为,也需要社会形成统一链条,相向而行,共同努力。

在此方面,一些平台已经做出了行之有效的探索。8月16日,抖音举办“治理不实信息开放日”。根据介绍,面对不实信息,抖音一方面通过前期主动预警分析,中期核实辟谣分层惩治,后期拦截防止扩散,打击不实信息制造传播;另外,平台开放服务能力,联合平台、媒体、专业机构、权威部门与公众,一道形成生态圈层,合力治理不实信息。

这种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年以来,平台与合作伙伴一起,共处置不实信息视频超过319万条,对90万条存疑、难以核实但又有争议的视频进行打标提醒;同时,对不实信息的研判和处置效率提升了232%,其中对不实信息收发账号的追查准确率接近了80%。治理不实信息效果显著。

这些成果也意味着,不实信息并非难治,更非不能治,关键在决心与路径。于平台而言,治理不实信息如同治理网暴、诈骗一样,必须坚守“用户的信任比点击量更重要”的价值观,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同时,也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政府、机构、媒体和个人联合起来,斩断不实信息的生产传播链条。

撰稿/方洲

校对/刘军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