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湘江治污的十年答卷(2)

衡阳市水口山的铅锌产量曾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通过关闭近200家“小散乱污”企业,冶炼行业转型升级,“世界铅都”焕发新貌。

在株洲市清水塘,133米高的烟囱不再“吞云吐雾”,15平方公里的清水塘地区正在布局智能制造等新产业,曾经“黑乎乎、灰蒙蒙”的城市变得“绿油油、水灵灵”。

湘潭市竹埠港,告别长达百年的化工生产,每年减少排放废水200余万吨、二氧化硫约6000吨、工业废渣约3万吨,让包括省会长沙在内的湘江下游城市的饮用水源更安全。

娄底市通过整治矿山、裸露山体、荒废田地,原本寸草不生,被称为“江南的塞北”的锡矿山重现绿色。

据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公布的数据,2021年,湘江流域水质优良率达到98.7%,较2012年提高10.6个百分点,其中干流省考断面连续多年保持在Ⅱ类,地级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污染整治与社会共治并重

千里湘江,有着千年冶炼史。

自汉代始,水口山地区已开采银矿;百余年前,积善炼锑厂在锡矿山开业,至今这里累计产锑约占全国的1/3、世界的1/4……“世界铅都”“世界锑都”,湘江流域在赢得种种美誉的同时,污染也在不断累积。

2011年,国务院批复《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湘江成为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复的区域性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湖南省抢抓机遇,将湘江治理列为“一号重点工程”。从2013年起,三个“三年行动计划”依次展开。

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新一轮的湘江治污摒弃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湖南省及沿江八市掀起了一场治污风暴。

移厂进园、移土进山、移河改道……通过“愚公移山”式的工作,“世界铅都”衡阳常宁市水口山38万吨历史遗留含砷废渣得到安全处置,100多家“小散乱污”企业整合成6家入驻工业园。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