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中国故事丨西安鼓乐:在创新中传承千年遗音

“远观如大唐壁画,近听似仙乐飘飘,这是回到长安了吧!”看着身着圆领袍服的乐师,与高髻罗裙的丰腴仕女,击座鼓、吹笙笛、敲云锣,奏出一首首极富韵味的西安鼓乐曲目,评论区的观众留言说。

今年4月,西安东仓鼓乐社在短视频平台开始直播,短短3个月,账号粉丝数增至42万,全网搜索量达1.6亿次。全国乃至海外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关注西安鼓乐——这千年前的“中国古代交响乐”。

中国故事丨西安鼓乐:在创新中传承千年遗音

西安鼓乐鸣音自大唐来

西安鼓乐源起隋唐,千余年来流传在以唐都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地区,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又因演出人数众多,包含了打击乐器、吹管乐器和弹弦乐器共二十余种,所以也被称为“中国古代交响乐”。

2006年,西安鼓乐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考证,西安鼓乐脱胎于唐代宫廷燕乐(宴乐),安史之乱时流入民间,后因不同的演奏风格分为僧、道、俗三个流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宫廷乐曲受到民间文化影响,几经变化,但始终蕴含着与唐宋音乐的关联。

中国故事丨西安鼓乐:在创新中传承千年遗音

西安鼓乐社沿用至今的宋代俗字谱记写的乐谱。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西安鼓乐的乐曲结构与唐大曲很相近,记谱方式沿用着宋代俗乐半字谱,‘坐乐’和‘行乐’两种演奏方式与唐代演出中的‘坐部伎’与‘立部伎’相似,同时还保存着唐宋以来各类体裁的曲牌千余首。”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邓萌介绍。

源于隋唐,盛于明清。庙会、节庆等活动曾为鼓乐社的生存及传承提供了平台。鼎盛时期,长安城活跃着百余家鼓乐社,形成遍布城乡的盛景。

每年农历六月,忙完麦收,从秦岭终南山南五台开始,鼓乐社便在城内外登台亮相,开启一年一度的“民间音乐节”。笙管齐鸣、昼夜不停,乐社之间同台“斗乐”,一家鼓毕、一家鼓起。

中国故事丨西安鼓乐:在创新中传承千年遗音

6月23日,西安东仓鼓乐社社长范炳南(左一)与乐手们交流。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