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农机作业之变

新华社石家庄6月25日电题:农机作业之变

新华社记者郭雅茹、赵鸿宇、白明山

今年54岁的李红春是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和阳镇东辛寨村人。老李对种地天生有一股执着和热爱。2009年起,他开始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粮食种植。

作为种地“老把式”,每年收麦的变化,老李有话说。

“刚开始承包地时,外地收割机来得少,用的是本村的收割机收割小麦,全村就那一台‘宝贝’,经常需要排队等候,每到夏收季节,总是发愁,担心遇到下雨、大风等天气,粮食不能按时归仓。”李红春说。

渐渐地,收割机多了起来。麦子熟了不等人,为了不耽误收小麦,那时候,他常常守在村口、路边,一有收割机就招呼人家到自家地里割麦子。

后来,伴随着通信的便捷和种植规模的扩大,他逐渐和农机手建立了联系,每到麦收季节,就有农机手联系他。

今年麦收,李红春当起了“甩手掌柜”。他提前和当地的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联系,麦子一成熟,就有收割机来给他割麦子。“六七台收割机齐上阵,集中收割,不到2天时间就把1100亩地收完,省心省力又省时。”

“年年收麦,年年有变化,今年收麦更方便。”李红春的感受是河北大多数农人的共同感受。

农机手张辉结束了今年的夏收工作。

张辉今年43岁,是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人,18岁开始做农机手,已经干了20多年。过去,每年夏收,张辉都是先在河南安阳一带收割小麦,之后再回家乡收割。

“2020年受疫情影响没能到外地收割麦子,刚开始心里可难受了。一年就等着麦收挣钱呢,出不去了,咋整啊?”张辉说,结果几天下来,还比以前多挣了6000多块钱。“大户和散户都抢着用咱的收割机。”

尝到了“甜头”,张辉改变作业路线,不再跨省作业。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