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刚刚完成了大部分的移栽、定植工作,韭菜的种植面积较两年前已经翻了三四倍。”房山区窦店镇的一家合作社内,逐渐扩大至80亩的韭菜地,让这里成为了北京市内目前规模最大的绿色韭菜生产基地,同时,这里也是少数能够实现韭菜周年稳定供应的基地之一。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植保站获悉,近年以来,为了供给北京市民一盘更绿色安全的韭菜,京郊韭菜种植基地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
园区中,在上个月刚刚定植的韭菜。受访者供图
80亩韭菜地北京最大的韭菜园区
在房山区窦店镇的泰华芦村专业合作社,技术员张美娜刚刚度过了稍显忙碌的两个月。这段时间她忙着春季播种和移栽,园区韭菜种植面积翻了一番,“到现在,韭菜种植面积大概有70亩左右,后续再种上几个小棚,总共算下来面积大约能有80亩。”
合作社蔬菜种类丰富,总种植面积约有2000亩,占地80亩的韭菜,在众多蔬菜种类里,在种植规模上称得上是主力军。“韭菜是2020年开始种的,第一年只种了二、三十亩地。”张美娜说,后续每一年,园区里的韭菜种植面积也随需求成倍增长。为保证不同时节韭菜的风味儿足、品质佳,园区的韭菜在露地、冷棚、日光温室都有种植,还结合科研项目开展了水培韭菜示范栽培。
园区中的露地韭菜。受访者供图
那么为什么园区要划分这么大的面积来种植韭菜?张美娜介绍,因为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这些年来园区的韭菜越来越受欢迎。“其他种类的蔬菜都是园区找客户,韭菜是客户找我们,要韭菜的有附近的村民、有市里的社区团购、有菜贩、还有生鲜电商等等,我们也是跟着市场一步一步走。”
张美娜说,今年是她在园区种韭菜的第三年,2021年园区实现了元旦、春节、五一、中秋等重点节日安全韭菜上市供应,整个韭菜生产季做到了化学农药零使用。
预防为主绿色防控让韭菜安全美味
眼下,园区内老韭菜都是两三年的壮株,多数已经进入养根期,今年新定植的韭菜缓苗结束后也陆续进入养根状态。入夏养根期间,是韭菜防草荒、防疫病的关键时期。
其实韭菜虽然叫懒人菜,但是想种好并不容易。相比于其他蔬菜来说,韭菜在病虫防治方面难度比较大,因为韭菜生长过程中不光会遇到病害和虫害,还易发生草害。一般韭菜生产离不开化学农药,不过化学农药往往只是“对症下药”,使用不当很容易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
针对韭菜的病虫害问题,园区慕名联系了北京市植物保护站的蔬菜植保专家,“想看看能不能不用任何农药,生产出让人放心的韭菜。”张美娜记得,当时园区韭菜有了韭蛆和灰霉病,这也是韭菜种植者都会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专家老师对于这俩病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已经非常熟悉了,告诉我们不用怕,适宜京郊的韭菜全程绿控技术体系已经成熟。”
专家们指导园区,前期“预防+茬口规划”,中期“健身栽培+生态调控”,后期“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在张美娜看来,种好放心好吃的韭菜要讲究时机,针对韭菜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具体韭菜品种特性,规划好茬口时间就是最关键的时机,“每年初,我们园区的技术团队都会邀请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蔬菜专家,详细商议韭菜品种选择和茬口安排,做好预防,看如何能让韭菜不生病虫或者少生病虫,后面的病虫害管理压力就小多了。”
张美娜介绍,目前,园区在专家们的帮助下,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宜自己的韭菜安全技术体系,在优选品种和精管茬口的基础上,主要技术内容是各种绿色防控技术,有治理韭蛆的天敌线虫、有防病促生的微生物菌剂,还有一些理化诱控技术,全程不施用化学农药。
张美娜自己家也有小菜园,种植包括韭菜在内的各类蔬菜也是常规管理,但单单是韭菜的味道还是略逊色于园区,她猜想是因为采用了绿色防控技术的缘故,预防病害角度强化水、肥、温、光、湿的管理,可能附带也发挥了提升韭菜品相和口感品质的作用。
可全年供应六月韭菜一样鲜美
新京报记者获悉,每年9月到次年5月为园区韭菜最主要的供应季节。比起早春,眼下当算是韭菜消费的淡季,6月份,似乎也已不是韭菜最佳的“赏味时间”。不过,张美娜说,6月份,园区的韭菜也一样鲜美,“只要管理得当,适当遮阳控温,控制一定湿度,就仍能保留韭菜独特的鲜美味道。即便不如早春的头茬韭菜,但也带着清冽新鲜的口味。”
随着韭菜种植面积翻番,园区已经成为北京种植面积最大的韭菜基地。受访者供图
据北京市植保站技术人员介绍,泰华芦村专业合作社是我市第一批蔬菜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基地。自2021年8月起,园区韭菜在整个生产季实现了全程无化学农药顺利生产,2022年,园区种植规模大幅度提升,生产模式是温室+大棚+露地,具备安全韭菜周年规模化稳定供应的能力。
北京市植物保护站高级农艺师胡彬告诉记者,随着几年的发展,京郊韭菜种植基地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在满足北京优质韭菜自给率的同时,也为越来越多的菜农、合作社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有利于咱们北京的菜园子持续健康发展。北京在扩大京郊韭菜生产规模的同时,必须保障韭菜的安全性,既要“吃着放心”,还要“好吃”。“京籍”蔬菜会越来越多地丰富市民餐桌,也将继续守护市民们舌尖上的安全。
新京报记者田杰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