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者采取“阻沙障+草方格”的方式,用芦苇、稻草等建立了高低结合的多层阻沙体系。每层阻沙障都留有适当空隙,防止由于过密形成“阻风墙”而难以抵挡强风。在阻沙障与草方格之间,种植了易于在沙漠生长的梭梭、红柳、胡杨等植物。未来,这些植物将在铁路两侧形成永久性防风固沙林带。
在“生命禁区”培根固苗,还要保证幼苗较高的成活率,中国中铁大桥局和若项目总工程师吴江林带着技术人员总结形成“护、取、时、养”经验做法,在幼苗选育、种植时节、灌溉养护等方面做足功课、下足功夫。为摆脱戈壁滩盐碱地种植树苗成活率低的困境,中铁一局采取树坑换土种植,即树苗种到哪儿,土壤就换到哪儿,和盐碱的增长速度赛跑,有效提高了植物成活率。
1000多个施工日夜里,建设者在和若铁路沿线共修建草方格近5000万平方米,种植梭梭、红柳、沙棘等灌木和乔木近1300万株,林带覆盖面积超过11万亩。这条长300公里的“绿色走廊”已成为防风沙的屏障。
在风沙特别严重的地段,和若铁路采取“以桥代路”的设计方案,建成总长达49.7公里的过沙桥5座,让风沙能够从桥下穿过,减少对线路和列车运行的影响。
依木拉克特大桥是全线唯一一座全沙漠地形施工桥梁,也是全线最长的过沙桥。负责该大桥建设的中铁十四局五公司副总经理张刚介绍,受沙漠地形影响,物料运输极为不便,两个桥墩之间的单片梁重达150吨,汽车运输无法实现。建设者优化施工方案,采取架桥、铺轨交替施工的方式,通过已铺设好的铁路轨道将建材运输到施工一线,既提升了施工效率又保障运输安全。
为了建好过沙桥,建设者们还使用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应用技术,改变了以往现场浇筑桥墩的做法。中国中铁北京工程局和若铁路项目总工程师王勃告诉记者,采用装配式桥墩,既解决沙漠缺水难题,也减轻风沙对施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