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再访秦岭

新华社西安6月3日电题:再访秦岭

新华社记者储国强、贺占军、姜辰蓉

绿树成荫时节,穿过一个又一个隧道,在明暗变幻中跨越南北,新华社采访组一行走向秦岭深处。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但有段时间,这座重要山脉一度陷入生态被破坏的困扰中。

再访秦岭,车走景移,山静林幽,松翠泉香,感受的却是日异月殊的深刻变化。

望青山草木蔓发

春夏之际,秦岭山间,草木蔓发,碧绿如茵。

在观音山自然保护区,一丛丛松林直指蓝天,密密匝匝,如列队等待检阅的士兵。

手抚树干,憨厚黝黑的张武军感慨万千:“这些树都是我们种的,没想到直径都30厘米了。”

20多年前,这位护林员却是树木“终结者”——伐木队员。

1998年天保工程实施后,采伐工队解散,留下的人成了护林员,转行植树造林。山林初盛,20多年的时间,张武军和队友们造林7万多亩,抚育林地20多万亩。

林区在变,矿区也在变。

曾经隐藏在秦岭山间的一些小矿山、小水电是秦岭挥之不去的“伤疤”。近年来,陕西积极推进秦岭矿权退出,涉及重点保护区以上的169个矿权完成退出;小水电累计拆除298座、退出81座。

在地处秦岭的“中国钼都”金堆镇,已经闭库的木子沟尾矿库坝面,绿草如毯,杂英芬芳,猛一看还以为是普通高山草甸。渭南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李明说:“这里治理后,上面种了苜蓿、三叶草和冰菊,目前已经修复了1000多亩。”

“伤疤”被修复,新工程也因生态保护有了新要求。

在黄金峡水利枢纽大坝,微风过处,碧波荡漾,有“小南水北调”之称的引汉济渭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大坝两侧,全长1908米的“生态鱼道”初具雏形,以后汉江干流鱼类可通过它洄游产卵。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