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白衣为甲用生命赴使命——战“疫”医护群像

新华社上海5月9日电题:白衣为甲用生命赴使命——战“疫”医护群像

新华社记者周琳、杨有宗、袁全

当疫情让上海按下“慢行键”,有一群人却逆行飞奔,和病毒赛跑。

在浦江两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数万医护人员,白衣为甲,在ICU展开“生死时速”、在方舱细心呵护病患、在采样点筑起社区堡垒,用生命赴使命。

攻重症,战斗在前沿阵地

伴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一名体重3340克的女婴经剖宫产手术顺利分娩,母女平安。本轮疫情以来,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已经诞生了100多个宝宝。

公卫中心是上海“老牌”新冠肺炎患者集中收治定点医院,收治的主要是“老、小、孕、重”等特殊患者。107岁老人康复出院,百余位新生宝宝呱呱坠地……这里被称为病毒时刻在“敲门”的地方。

白衣为甲用生命赴使命——战“疫”医护群像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率队支援雷神山,最后一批撤离武汉……如今,中心主任范小红正带领团队在这一前沿阵地,攻克重症“堡垒”。“病情越严重,各项指标就越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急剧变化,对每一个特殊的病例,都要定向施治,因人施策。”范小红说。

重症救治是半点都耽搁不得。许多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肺部反应并不明显,但感染“真正损害的是一个系统”,“凝血系统、肺泡上皮系统……这些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老年人本身就处于一个非常脆弱的平衡状态,稍微有一点负担就会打破平衡。”上海市公卫中心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晓林说。

3月末以来,公卫中心几乎每天都在抢救病人,由于患者基础性疾病复杂多样,不仅需要多团队、多科室协力完成,还需要心细如发、“一人一策”,一个危重症患者需要十几个医护。重症护士每天工作8个小时,分时间段为患者注入胰岛素、抗生素、升压药、镇静剂、营养液,并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随时调整用药,“有的人比较敏感,哪怕多注射零点几毫升,血压就会升得很高。”

“我们是守护重症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线,再累、再难也一定要扛住。”张晓林说。

为了千方百计降低病死率,重症救治必须“关口前移”。在瑞金医院卢湾分院,来自湖南湘雅的重症医疗队和瑞金的团队共同打造“阶梯”模式,让8张ICU床位也能最大限度运转;在上海老年医学中心的ICU病房,护士把工作点位前移至病区走廊,希望能早一秒发现、早一分钟处置突发状况;在仁济南院,每天都有定时定点的“云会诊”,院士大咖线上“支招”……

白衣为甲用生命赴使命——战“疫”医护群像

瑞金医院卢湾分院ICU病房

“上海在原有感染、呼吸、重症专家基础上,充实了心脑血管、内分泌、消化、泌尿、肿瘤、中医、妇产科、儿科等方面专家,建立了500多人的综合救治专家组,与各定点医院专家组对接,下沉专家力量,全力开展救治。”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赵丹丹说。

抠细节,托举起“生命方舟”

离东海大桥不远的上海临港方舱医院,数千名感染者正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与病毒斗争。这里有1.36万张床位,是上海规模较大的一个方舱。至今,已治愈出院感染者超4万人。

在上海临港方舱医院指挥部,临港方舱医院院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正穿着一身洗手衣,脚踩一双白色胶鞋在电脑前工作,屏幕上显示的是方舱医院内不同病区的实时画面。“洗手衣+胶鞋”,方便穿脱防护服,这身着装是经常进出方舱医院污染区医护人员的标配。

接到任务、完成改造、接收感染者……临港方舱医院只用了8天时间。马昕回忆说,他每天到建设中的方舱医院,沿着厕所坑位、洗手台盆一一查看,看下水顺畅程度,看水龙头出水量,看有没有漏水等。“如果一开始没有建设好,急着马上接收患者,反而在后期容易出现‘肠梗阻’或‘消化不良’现象,不利于医院的高效运转。”

白衣为甲用生命赴使命——战“疫”医护群像

4月15日,马昕

推荐阅读

军事

  • 韩国客机碰撞起火事故已致177人死亡 2人失踪2人获救

  • 柯文哲重金交保后聊天曝光 坚信司法还公道

  • 记者:叙新政权向美抛橄榄枝惹麻烦 震惊全球引发复杂反应

  • 专家:美政府涉韩戒严事件言论尴尬 韩美重启外交安全活动

  • 普京表态2025年将推进对乌特别军事行动 俄方寻求结束冲突

  • 华尔街为何起诉美联储 内部矛盾公开化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