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何小虎:火箭“心脏”的“雕刻师”

新华社西安5月6日电题:何小虎:火箭“心脏”的“雕刻师”

新华社记者付瑞霞

“用这么普通的机床,怎么做出火箭发动机的核心零部件?”2010年,24岁的何小虎第一次走进航天科技六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的车间,看见车间里还在用20世纪60年代生产的机床,不禁发出疑问。“航天人就是要沉得下心,去锻炼技能。”何小虎至今记得师父董效文的回答。

发动机被誉为火箭的“心脏”,何小虎的工作就是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涡轮泵和推力室相关零部组件进行机械加工,通过操控数控机床,“雕刻”这些部件的每个部位。对何小虎来说,“钻”,既是一种加工方法,也是一种工作态度。

“好车工一把刀。我的职业生涯就是从磨刀开始的。最初没有手感,一把看来精度要求并不高的刀具,我也要磨上三四个小时,有时候返工好几次,手上血泡都磨出来了。”何小虎说,上万个零件组成的火箭发动机,哪怕是微米级的差错都容不得。要成为好车工,苦练是唯一出路。

在车间主任史勇及老师傅的眼里,属虎的何小虎真有一股“偏向虎山行”的“虎劲儿”。

在某型号液体火箭发动机生产过程中,有一项关键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极高,公差仅为0.008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10。初期试加工合格率仅为20%,严重影响了产品的交付周期。

何小虎主动要求啃这块“硬骨头”。“那时候我就想,既然能设计出来,就肯定能生产出来。”何小虎信心满满。

经过半个多月的试验、摸索和资料查阅,他提出了“设备稳定性”的加工概念,即准确掌握机床最理想的加工时间段,利用这个时间段进行精密加工。这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加工方法,第一批次试加工合格率就达100%,生产效率提高了4倍。

凭着这股“虎劲儿”,何小虎在实践中攻克了越来越多的技术难题,独创“微小孔高效加工法”“异型零件高效找正法”“极限加工稳定性控制法”,有效提升了新一代液氧煤油发动机喷注燃烧系统工作的可靠性。

12年来,何小虎先后解决了液体火箭发动机生产研制问题65项,获公司首个国际专利授权,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航天人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师父带徒弟都是倾囊相授。”何小虎表示,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公司几代劳模的传帮带。“前辈曹化桥为了保护视力,几十年不看电视,也很少用手机。从他身上,我明白了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航天人。”

如今,何小虎是全公司最年轻的技能专家,他培养出的20多名徒弟已经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和更多的年轻人共同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是我的理想。我很庆幸成为一名从事航天事业的技术工人,很幸运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