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功勋模范丨志愿精神闪耀京冀青春激情飞扬冬奥

新华社北京4月14日电题:志愿精神闪耀京冀青春激情飞扬冬奥

新华社记者李放、汪涌、杜一方

4月8日,约3000名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作出贡献的各界代表齐聚人民大会堂,参加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148个“突出贡献集体”、148名“突出贡献个人”受到褒奖。这其中,那些用奉献温暖寒冬、让青春飞扬冬奥的志愿者们同样引人关注。

在坚守中彰显担当志愿之花绽放冬奥

“能够获得这份荣誉我感到十分荣幸,今后我将继续以志愿服务精神为指引,向世界讲好中国青年的新故事,一起向未来。”来自燕山大学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者冯益为是受表彰的148名“突出贡献个人”中的一员。他说,回想起参与冬奥的日日夜夜,最大的感受是没有辜负自己的青春。

从1月24日抵达张家口赛区,直到4月4日隔离结束,冯益为在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工作生活了70多天,他的主要工作是服务好在场馆工作的近500名志愿者,很多朋友说他是“为志愿者服务的志愿者”。

在严寒风雪中协调物资转运和发放、为志愿者小伙伴送上暖心的生日祝福、用五千余次快门和数万字的文字材料记录“天霁蓝”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冯益为不仅要做好志愿者们的后勤保障,还要将志愿者的感人瞬间和工作亮点推上电视、广播、报刊,展示给全世界观众。

“通过亲见冬奥、冬残奥运动员在赛场上的顽强拼搏,走近火炬台‘大雪花’,我真真切切感受到我们当代青年要把自身命运和国家发展融合在一起,要在新时代的潮流中前进,同时也感受到中国国力强盛和全体中华儿女的万众一心。”冯益为说。

北京冬奥组委志愿者部部长滕盛萍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赛会志愿者中,35岁以下的青年占94%,成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

梅花香自苦寒来志愿服务者用青春见证历史

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河北师范大学冬奥志愿服务团队获得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该校新闻传播学院学生袁玮婷代表冬奥志愿者发言。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袁玮婷一直在张家口颁奖广场负责礼仪志愿服务,看似简单的手托承载奖牌、鲜花或吉祥物托盘的工作,背后却是日复一日枯燥而辛苦的训练。

夜间、室外、低温、零失误……为了完美完成这项任务,袁玮婷和小伙伴们每天都要进行至少8小时的训练——上午,用4公斤沙袋练习负重托盘;下午,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室外,穿8厘米高的高跟鞋练习走姿。

“刮风下雪在崇礼是常态,在这样的天气中要做到零失误,只能通过艰苦的训练。”袁玮婷说,一名礼仪志愿者在演练中不慎滑倒,瞬间跌坐在地上后的第一反应是高高举起托盘。“每一个礼仪志愿者训练时都是这样全身心忘我地投入。”

作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来源高校之一,河北师范大学师生顺利完成张家口颁奖广场、云顶滑雪公园、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张家口冬奥村等5个场馆19个业务领域62个岗位的志愿服务工作,服务时长累计7.4万小时。

袁玮婷说:“回想起来很骄傲,我们自始至终没有一丝懈怠,因为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形象,肩负的是国家责任!”

擦亮“金名片”中国志愿服务走向专业化

“目前北京市已累计发布志愿服务项目超过52.4万个,记录志愿服务时长超过5.7亿小时。”北京冬奥会城市志愿者指挥部执行指挥、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李军会说,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中国一张闪亮的“金名片”。

李海涛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大学生志愿者,他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荣获“突出贡献个人”称号。“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工作比较辛苦,但总体来讲很顺利,我觉得这得益于我积累了很多重大活动的志愿服务经验。”

李海涛曾参加过国庆70周年、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服务保障工作,累计志愿时长超过700小时。他说:“志愿者的很多工作是比较琐碎的,比如物资保障、信息报送等,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杂乱无章,要有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北京冬奥会城市志愿者指挥部执行副指挥、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李健说,志愿者承担着人员引导、文明宣传、应急救助、文化传播、环境保障、助残服务等众多保障工作,而这些的背后则是志愿者的招募选拔、注册审核、培训宣传、运行管理、保障激励及成果转化等一系列繁杂的工作。“历经各种重大活动的检验,我们的志愿服务已经走向专业化。”

一系列国家重大活动中,一道道流动的志愿服务风景线,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向世界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风采。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