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3月15日电题:推平田埂备春耕
新华社记者周勉、孙毅
春耕备耕,先把田埂推平。这是记者近日在湖南省产粮大县常德市桃源县看到的场景。
在桃源县陬市镇小马山村的一处水田,村支书袁勇让村里的种粮大户开来3台旋耕机,充当“推埂机”在田间作业。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和泥巴被甩进水里的啪嗒声,几条长几十米、高约0.2米、宽约0.4米的田埂很快便被推平了。
“推平田埂对粮食生产有好处。”袁勇向记者解释,首先是便于农机操作。原先的田埂把大田分割成了形状不一的若干块小田,这让农机手在里面驾驶农机进行转弯、倒退等操作时感觉非常逼仄,严重影响效率。其次是能增加稻田的耕种面积。袁勇说,一亩水田大概有5%的面积是田埂。小马山村今年共计划推平1000亩水田的田埂,就能多出50亩来种水稻。
“对我们来说,这多出来的50亩是不需要土地流转费的。”一旁的小马山村种粮大户彭晋京接过话头,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按我们这里每亩两季稻谷至少1800斤的产量算,一年就能多产90000斤粮食。”彭晋京告诉记者,“小田变大田”还能降低人工成本——以前,阡陌交错的田埂形成的犄角旮旯,因为大型农机无法精细作业,只能以每人每天200元的价格依靠人力翻耕。
不过,这件对粮食生产来说十分有利的事,部分村民刚开始不理解。
有600多户村民的小马山村共有水田3718亩,既有丘陵地区的,也有平原地区的。这次计划推平田埂的1000亩,都在平原地区,之前已流转给当地几名种粮大户,但承包权分别属于200多户村民。田埂对他们来说,就是哪块田属于哪一户的四至凭据。所以一开始听说村里要干这件事时,200多户村民“炸开了锅”。
“以后要是分不清哪块田是哪家的怎么办?”“恢复的时候我家的面积少了怎么办?”……为了让村民们支持粮食生产,村里召集大伙儿开了好几次“屋场会”,还特意设置了一名“春耕专干”,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讲政策。
要让村民真正放心,还得要有实实在在的好办法。袁勇告诉记者,村里先是进行了一次精准测量,把标注了各家各户四至的土地确权底图向全村公示,并规定每次推平田埂之前,村干部、村民小组组长、村民和流转这块土地的种粮大户必须同时在场。根据底图,在田间实地打上木桩作为记号,几方都没有争议后再签字确认。
“粮食最终还是要依靠村民种进村里、种到地里。”袁勇说,以前,小马山村双季稻面积最低时只有300多亩,而今年全村计划种植2900亩。推平田埂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说明村民们打心底都希望把粮食生产搞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