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三月,中国大部分的油菜花进入开放的季节,从杏花春雨的江南,到广袤平坦的中原,再到沟壑纵横的西部大山,到处能看到盛开的油菜花,金黄、鹅黄、桃红、深紫……五颜六色的油菜花,是春天独有的风景。
油菜是我国种植的第一大油料作物,也是大豆之下,我国第二大油料来源。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并提出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而根据专家组调研,长江流域尚有1亿亩以上的冬闲田,其中可种植油菜的冬闲田有6400万亩以上。因此,在主粮安全不可动摇的国家战略下,油菜成为当下最具发展潜力的油料作物。从2018年种植面积触底,到如今在政策、技术等多层面的加持下,中国的油菜花版图终于面临一次绝好的扩张机会。
甘肃陇南文县中庙镇强坝村,盛开的油菜花田。受访者供图
油菜,传统作物也是外来物
2022年2月初,春节前后,北方还是一片天寒地冻的时候,气候温暖的南方,油菜花开始泛黄,在云南、广东、福建等地,早春的油菜花,开得比北方早得多。到春节时,南方的油菜田已经一片金黄。
油菜是中国传统的油料作物之一,这种十字花科芸苔属的油用植物,和白菜、甘蓝、芥菜等同属。中国是油菜的发源地之一,有丰富的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的地方品种。
在陇南文县,人们世世代代种植油菜,当地的村民们,从小的记忆中,春天就和油菜花联系在一起。
甘肃陇南文县中庙镇肖家沟村,油菜花盛开。受访者供图
我国有数千年种植油菜的历史,可靠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的6世纪,当时成书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完整的油菜栽培技术。
不过,在那时候,油菜主要作为蔬菜栽培,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马霓介绍,“当时油菜被称为芥子、蜀芥、芸苔等,主要用作叶用蔬菜,到公元659年,也就是唐代,《唐本草》中明确提出,芸苔种子可以榨油。”
千百年的种植,在我国各地形成了众多的地方品种,但今天种植的主要品种,则是上世纪30年代引进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胡琼介绍,“上世纪30年代,甘蓝型油菜进入中国,这种白菜与甘蓝自然杂交而成的复合型油菜,籽粒产量高,含油量高,抗病性好,所以在上世纪50年代后,逐渐代替了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成为种植最广泛的油菜类型。”
习惯,南菜北豆怎样形成的?
云南罗平县也是油菜花开放最早的地方,近年来,这里每年种植的油菜都在百万亩左右,每年可产出16多万吨的油菜籽,除了农民自用或本地销售,其余的都进入了榨油企业,每年生产菜籽油3.5万吨左右,销往全国各地。
在北方,菜籽油的消费并不多,但在南方,菜籽油则更受欢迎,“这和环境、气候、适宜种植的作物等都有关系,”胡琼说,“北方种植大豆、花生较多,多以大豆油、花生油为食,长江流域则是我国油菜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原料自给自足,培育了南方菜籽油的消费习惯,同样的,在西北地区,大量种植的春油菜,也培育了这里的菜籽油消费习惯。”
消费习惯来源于生产分布,我国油菜的种植版图,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西北等地,不同地域的种植模式也不相同。
江苏兴化即将开放的垛田油菜。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顿小玲介绍,“在我国,油菜种植可以分为两大产区,冬油菜产区和春油菜产区。”
“冬油菜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云贵地区等,这里大片的区域中,气候温暖,雨水较多,多种甘蓝型油菜,”顿小玲说,“从种到收,冬油菜的生育期一般在200天左右,一般在10月播种,4、5月收获。冬油菜占我国全部油菜的绝大部分,超过90%。”
云南罗平油菜花开。受访者供图
春油菜则在春季或夏季播种,全生育期120天左右,顿小玲介绍,“春油菜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亚区、蒙新内陆亚区和东北平原区,这些区域降水少,日照长,光照强度大,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种子油脂的合成与累计。春油菜的种植面积,占全国油菜种植面积的7%到10%。”
那么,全国种植多少油菜呢?顿小玲介绍,“当前,我国油菜种植面积基本上稳定在1亿亩左右,总产量约1400万吨,是我国的第一大油料作物。”
并不是一开始就种这么多,顿小玲介绍,“上世纪50-60年代,全国油菜种植规模2000多万亩,总产70万多吨,此后增长一直比较缓慢,到上世纪80年代,种植规模也只有4000多万亩,总产240万吨左右。”
进化,从产量到风味的改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食用植物油的需求快速增加,油菜种植面积也随之增长。
同时增长的,还有产量、品质等。顿小玲介绍,“上世纪60年代以来,油菜生产技术经历了三次大变革。”
“第一次变革,是甘蓝型油菜替代白菜型油菜,这是一次物种变革,主要发生在1964年到1979年之间,”顿小玲说,“这一阶段增长的主要是产量,把油菜从低产作物变成了中等产量的作物。”
增产之后,追求更高产和抗病成为主流,顿小玲介绍,“在1979年到2000年之间,我国培育了中油821、秦油2号等抗病高产品种,并大面积推广,推动了油菜生产的第二次变革。”
“第三次变革更注重品质的改良,油菜含有芥酸、硫苷等物质,榨成的菜籽油中也同样含有,因此,传统的菜籽油,含有一股呛人的辣味,即便加热后,依然不能完全分解,带有辣味,也是许多人对菜籽油炒菜的记忆之一。”
“从2000年到2010年,双低高产油菜的推广和普及,成了油菜生产的第三次飞跃,”顿小玲说,“双低油菜即低芥酸、低硫苷的油菜,在兼具高产的同时,口味也有了极大的改善,降低了菜籽油呛人的辣味,是一种更健康、品质更好的食用油。”
在陇南文县,当地农技干部告诉记者,除了还保留少部分地方品种外,目前种植的绝大部分都是新的双低油菜。
甘肃陇南文县碧口镇井地村,白龙江蜿蜒流淌,油菜花漫山遍野。受访者供图
双低油菜的普及,也推动了菜籽油在市场上的接受度。胡琼介绍,“在国产食用油市场中,菜籽油占有接近一半的市场,大约在44.3%左右,其次是花生油,占据32.2%的市场。从整体消费看,大豆油是消费量最大的食用植物油,占全部市场的47%左右,菜籽油第二,占22%左右。”
健康,菜籽油营养更合理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每天摄入的食用油,应在25克到30克之间,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
食用油为人体提供着多种必需品,胡琼介绍,“它是脂肪酸的来源,也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因子和油溶性营养素的介质,还是30%的人体日常所需能量的来源。”
“相对于大豆油、花生油等,菜籽油的营养成分更合理,”胡琼说,“一直都有说法,认为菜籽油是更健康的大宗食用油,这种说法不无道理,研究表明,最适宜人体所需要摄取的健康食用油,为饱和脂肪酸含量低、油酸含量高、多不饱和脂肪酸搭配合理的油脂。而在大豆、花生、油菜籽等大宗食用油中,菜籽油的油酸含量是最高的,大约在60%-80%,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约7%。同时,人体必需而自身又不能合成、需从外界摄入的多不饱和脂肪酸ω-3亚麻酸与ω-6亚油酸,菜籽油中的含量和营养比例更合理。”
在今天,油菜的版图正在从南往北慢慢扩张,胡琼介绍,“由于品种的选育改良、风味压榨技术的改进等因素,菜籽油的风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在北方的零售市场中,也逐渐可以看到菜籽油的身影。”
“近些年来,我国各个农业单位,共选育出1400多个油菜品种,并且有一批亩产达到200公斤以上,含油量达到48%以上且具有多抗、适应性强等特点的油菜品种,”胡琼说,“尤其是适宜机械化生产的新品种,让油菜生产踏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未来,有无替代大豆的希望
2021年3月,农业农村部发布《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工作方案》,推动降低饲料中玉米、豆粕的比例,寻找替代品。
其中,菜籽粕的替代价值广受关注,胡琼介绍,“我国种植的1亿亩油菜,每年可以生产520万吨菜籽油,同时还生产约800万吨菜籽粕,事实上,和菜籽油是我国第二大食用油一样,菜籽粕也是我国第二大饲用蛋白源。油菜籽榨油后留下的菜籽粕,粗蛋白含量在35-40%,氨基酸组成较平衡,几乎不存在限制性氨基酸。国外曾有实验证明,菜籽粕饲喂的奶牛,产奶量比豆粕饲喂的,高10%以上,应用的潜力巨大。”
菜籽油的营养更合理,菜籽粕的品质更好,而且,在国内,油菜籽的产量也普遍高于大豆,那么,在未来,油菜真的有可能替代大豆吗?
“油菜籽在替代大豆进口方面潜力巨大,油菜和大豆均为油、蛋白兼用作物,油菜是进口大豆的最佳替代品。按1吨油菜籽出油0.35-0.4吨,比进口大豆高75%、甚至1倍,1亩油菜相当于2亩大豆的产油量。”顿小玲告诉记者。“从目前看,油菜产业的发展潜力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面积扩展潜力大,”顿小玲介绍,“在过去,南方冬季种植冬油菜,到第二年4-5月份收获后,可以继续种水稻,这其实就是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不和主粮争地,而且,种植油菜后,再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还有增产效果,大约可以增产8%-17%。据专家组调研,长江流域尚有1亿亩以上的冬闲田,其中可种植油菜的冬闲田有6400万亩以上。因此,在主粮安全不可动摇的国家战略下,油菜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油料作物。”
油菜的单产,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顿小玲介绍,“当前全国油菜的平均产量在135公斤,未来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油菜种植平均单产可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20%,达160公斤/亩左右。”
油菜的含油量提升,也还有很大的潜力。顿小玲说,“目前大多数品种的含油量为43%左右,我国已育成了一批高油新品种,其含油量达到50%左右,提高了7个百分点,相当于产量提高16%以上。”
多样,油菜的世界非常广阔
油菜版图的边界,远不止于食用油和饲用蛋白,比如当前遍布全国的油菜花田,成为各个地方网红旅游景点。
在甘肃文县,当地农技人员告诉记者,因为油菜花的花期很长,可以达到1个月以上,所以县里的油菜花田,这些年来吸引了周边许多游客,每到2、3月份,都会到文县欣赏油菜花,这给当地带来了众多的旅游资源。
云南罗平,百万亩油菜花的旅游收益更加可观,当地农业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仅2021年油菜花季,全县接待的游客就有近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1多亿元。
云南罗平油菜花田。受访者供图
广阔的花田也为蜂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而1个月以上的花期,丰富的花粉和花蜜,使得油菜成为优质的蜜源。
传统的菜用功能也仍旧存在,作为十字花科的植物,油菜最初栽培的目的,就是提供蔬菜,胡琼介绍,“比如油菜菜薹,鲜嫩爽口,富含维生素C、钙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有益人体健康,在南方市场上广泛销售。”
摘去菜薹的油菜,仍可继续收获菜籽榨油,实现一菜两用。在季节矛盾突出的地方,如烟地和早稻种植地区,采薹后可以作为绿肥,“油菜的生物量大,可以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对改良土壤,实现耕地种养兼顾、良性循环,有着较好的推广价值和前景。”
油菜也是良好的饲料资源,“发酵处理后可用来喂养牛羊,发展畜牧业,做鲜草饲料种植2-3个月,亩产可达3-4吨,比苜蓿、箭舌豌豆等豆科牧草产量高一倍以上。青饲料一吨300元左右,亩效益900-1200元。”
此外,和更适合使用的双低油菜不同,还有反其道而行的高芥酸油菜,其含量可以达到50%以上,这种油菜籽,主要用于工业提取芥酸。记者注意到,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许多地方特意发展高芥酸油菜种植,进行差异化发展。
机会,油菜花版图扩张之路
相对于油菜的广阔前景,现实中的油菜种植,却并不是十分乐观,南方大量冬闲田不再种植冬油菜,就是表现之一。
事实上,近10多年来,我国油菜种植的总规模,一直稳定在1亿亩左右,呈现出徘徊不前的现象,甚至一度出现下降,跌破1亿亩。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2016年中国油菜籽播种面积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到2016年油菜籽播种面积下降至约9934万亩,总产量降至1312.80万吨。
“2015年临时收储政策取消是一个节点,此后我国油菜播种面积逐步下滑,到2018年油菜总面积触底,与2010年的10974万亩相比,下降到9826.5万亩,下降幅度高达10%以上。”胡琼说,“自2019年起,在国家轮作休耕项目、全程机械化生产、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和技术的支撑下,油菜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但仍然面临着油菜种植效益偏低、劳动力投入较高、机械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种植效益需要提高等问题。”
如何破局?顿小玲说,“在技术积累方面,我国已经储备了一系列技术,如提高光合效率、大幅度提高含油量及‘超高密超高产’技术,同时,还选育出一批耐密植的抗病抗倒新品种,耐密新品种在超高密度栽培条件下,单产可比传统品种的传统种植方式提高50%以上,有望推动一次油菜新的绿色革命。”
“通过利用冬闲田扩大油菜生产、提高油菜单产、提升油菜含油量和推动油菜新的绿色革命,对推进食用油原料供给国产化、保障食用油供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顿小玲说。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摄影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