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12张选民证背后的民主故事

新华社太原3月11日电(记者马志异)“最新的这张选民证是去年社区主任给我送到家中的。加上这张选民证,我已经有12张了。”89岁的山西太原市民韩玉峰说。在他的家中,珍藏着一个充满年代感的红色相册。翻开相册,从1953年到2021年,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方形印章到圆形印章,间隔年限从两年、三年到五年……12张保存完好的选民证一一展现在记者面前。

12张选民证背后的民主故事

视频截图。

最早的一张选民证是1953年的,颜色已经泛黄,但字迹仍然清晰可见,全部都是繁体字。最上方三个醒目红字:选民证;上面两行是姓名、性别和年龄;接下来是两行注意事项:一、凭证参加选举;二、只准本人使用;最后是落款、日期和印章。

“这是我国1953年制定选举法后颁发的第一代选民证。”看着选民证左下角“北京市西四区选举委员会”的大红方印,韩玉峰的思绪也回到了当年。

1953年3月1日,中国第一部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公布施行。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开始,各地分别采取无记名投票、举手等方式进行选举。

12张选民证背后的民主故事

韩玉峰向记者展示他的第一张,也是中国第一部选举法施行后颁发的首代选民证。

“当时是我第一次行使选举权这项民主权利,激动得我前一天晚上都没睡着觉。”韩玉峰告诉记者,他16岁参军,18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20岁回国后部队驻扎北京,正好参加了北京市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