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2月28日出版的第9期《瞭望》新闻周刊在权威栏目“治国理政纪事”专栏中刊发了重磅报道《守护“中华水塔”》。摘要如下:
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群山逶迤,冰川起伏,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保护好三江源,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至关重要,对世界生态安全举足轻重。
2016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三江源成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试点期间,青海先行先试,突破体制藩篱,改变“九龙治水”,搭建“四梁八柱”,设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不仅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贡献出“青海方案”“三江源模式”,还让牧民吃上生态饭,真正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取得多项国内第一:第一个发布林地、草地、湿地、地表水四大资源本底报告,第一个完成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颁布施行第一个由地方立法制定的国家公园条例……
过去,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有6类15个保护地,人为分割、各自为政、条块管理、互不融通,管理体制弊端突出。
青海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遵循生态保护内在规律,尊重三江源生态系统特点,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管理保护的原则,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等各类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优化组合。
在不做行政区划调整、不增加编制的情况下,组建成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将分散在林业、国土、环保、住建、水利、农牧等部门的生态保护管理职责划归管理局,对园区所在4县乡建立以管理局为龙头、管委会为支撑、保护站为基地、辐射到村的新型生态保护管理体制,实现“一件事由一个部门来管”的目标。
三江源国家公园还创新设立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按照“一户一岗”原则,确保园区内每户有1名生态管护员,户均年收入21600元。截至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共有超过两万名生态管护员,他们从事草原管护、生态观测、气候监测等工作,掌握所在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情况,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守护者和获益者,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力量。
经过5年多试点,三江源地区主要保护对象都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提升,生态功能得以巩固,水涵养量逐年增长,湿地与水体生态系统持续恢复,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十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藏羚羊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