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农业生产现实需求,补短板、强弱项、提水平,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3.8万亩小麦怎么种?“靠农机!”今年春耕,山东省齐河县乡土丰利合作社负责人甄利军底气十足,“合作社购置了380多台套农机,托管3万多亩耕地,服务面积超过20万亩。”甄利军细数机械化的好处,“今年冬小麦播种晚,植保机及时喷药施肥,加快弱苗转旺苗。去年小麦耕种收储全程机械化,省人工、省农资,每亩成本减少100多元。”
犁田翻地、施肥灌溉、播种育秧……春耕一线,从水牛下田到机器耕地,从靠经验到靠大数据,地上跑的拖拉机,天上飞的无人机,都是种地好帮手,一台台农机助力,让农民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一个个科技范十足的场景,折射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农机作业水平快速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无论是提单产、增效率,还是减肥药、降成本,都需要靠农机挖潜力。从满足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需求上看,稳产量、增品种、提品质,同样离不开农机。可以说,广大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机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农业生产各环节与农机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农机发展还面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不同区域、产业、品种和环节上,农机研发、应用水平各不相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聚焦农业生产现实需求,补短板、强弱项、提水平,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要精准对接农业生产各环节。当前,耕种收环节机械化水平高,但烘干、仓储设备供给不足,高效施肥、节水灌溉、秸秆回收利用等绿色高效设备也亟待推广。顺应农业绿色发展趋势,农机必须跟得上。应充分发挥各相关主体作用,建立产学研紧密联结机制,让实验室连起田间,研发更多适合各地农情、适合多元作物的“专精特”农机。此外,要持续完善扶持政策,聚焦重点环节,精准帮扶,实现农机供需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