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1月27日电(记者姚子云)夜幕低垂,寒意渐起,华屋村外一片宁静。
华盛拎着火笼往村里的祠堂赶,一些村民已经坐下,整个祠堂热闹起来。祠堂位于村里中心位置,村民们喜欢聚在这里,聊聊家长里短。
江西省瑞金市华屋村是一个有着红色传统的村庄,在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感人故事:80多年前,17位农家子弟参加红军,出发前在岭上栽下17棵松树,约定革命成功后一起回家,活着的要为牺牲的孝亲敬老。17位子弟全部壮烈牺牲在长征途中。
青松掩映,曾经数代人住着低矮破旧、透风漏雨土坯房的华屋如今已处处皆“华屋”。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其实也经历过波折。
近处为整齐划一的新房,远处是土坯房。新华社记者姚子云摄
“拆旧建新、盘活沉睡资源、发展大棚蔬菜……这一项项都能为村庄注入发展动力的好事,在当初‘进村入户’时,却遭到了部分村民的抵制。”华盛拉着我,找了个空位坐了下来。
夜话是村里的一项新传统,白天村民们忙农活,晚上定期坐下来聊聊天,说一说敞亮话。今天的话题从华屋的变化开始聊起。
“就说拆空心房,建设基础设施就有不少农户不配合。村干部只能一遍遍地讲明政策。”华盛说,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于是考虑理顺机制,让群众都能参与进来。
“一组三会”便顺势而出,以党小组为引领,由每户派1名代表组成户主会负责决策,选出来的理事会负责组织实施,最后由群众公认正派有威望的村民组成监事会全程参与监督。
村民参与进来后,看法发生了改变,“全程参与,之前怎么都觉得别扭的想法,现在感到很顺心。”村民华山洲接过了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