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我为“天宫”指方向|我和我的天宫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我国航天事业极速发展的一年,随着航天员们入住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开启了有人长期驻留的新时代。

而在天宫空间站的建设和保障中,不乏长期以来默默坚持的四川力量,位于四川成都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简称“电科十所”)就是其中一份子。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电科十所在30年时间里打满全场,承研了我国70%的航天测控网,为天宫空间站等航天器保驾护航,是茫茫太空中重要的“指路人”。

如何为“太空”中的天宫空间站指方向?“天宫课堂”等天地互联对话又是怎样实现的?封面新闻“我和我的天宫”系列报道,带你一起走进电科十所为天宫指方向的测控通信系统。

“风筝线”也是生命线

四大功能保障航天器运行

测控通信系统是一个怎样的系统?它对天宫空间站等航天器的意义如何?

电科十所载人航天总设计师、副总工程师柴霖举了个生动的例子:“航天器升空以后,我们的测控通信系统就是航天器和地面的唯一联系,就很像风筝线,而航天器就像风筝,风筝需要依靠风筝线才能稳定飞行,对现在三名航天员来说,我们测控通信系统这个风筝线就变成了他们的生命线。”

柴霖表示,这个“风筝线”的功能可以说是多种多样,有轨道测量、遥测、遥控和数据传输四大功能,通过这四大功能,既能保持空间站在理想轨道正常运行,又可以维持空间站和地面的联系。

柴霖介绍,测量功能,就是从地面对航天器进行测距离、测速度和测角度,通过测量功能,可以判断出航天器和理想轨道有无偏差,并及时纠正,保证航天器始终在理想的轨道附近运行;遥测功能,主要是测量航天器上各种设备的工作参数,还包括航天员的一些生理指标,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航天员健康;遥控,则是地面要对航天器进行控制,如变轨或给航天员发指令;数据传输功能,则是实现数据的高速传输,通过数据以G 为单位的高速传输,实现天地对话、天宫课堂等功能。

“大家可以发现,现在我们出舱活动是完全直播的,太空课堂也直播了将近一个小时,现在这些长时间直播的声音画面没有任何停滞或模糊,而且还像拍电影一样是多机位,多画面。同时几个分会场的画面还要传到空间站里,让航天员看到,这表明我们的测控通信网的传输速度已经达到了和地面5G相同的水准。”柴霖说。

新一代航天测控通信系统

三大特点实现“放心”“舒心”

测控通信系统作为航天器和航天员的“生命线”,经过多年发展有哪些特点优势?又是怎样实现可靠便利的?

柴霖介绍,目前我国使用的第三代测控通信系统,有三个特点:综合化、高可靠、国产化。

据介绍,“综合化”就是指新一代测控设备为测运控一体化系统,既有传统测控功能,又有高速数据传输功能,而且两类数据融合传输,大力节省资源。更重要的是,综合化设备和智能手机一样,可支持在一套航天测控通信设备同时安装多个APP(应用程序),不同信号形式、工作模式、技术体制的功能可以同时或分时使用。“这就好像操作手在执行测控任务时,颇有些‘玩手机’的感觉。”柴霖表示。

“高可靠”则首先体现在设备各个环节都可以交叉组合。柴霖介绍,测控通信系统由天线、信道和基带3部分组成,传统设备由“A天线+A信道+A基带”纵向组成独立系统,就可能造成无论任何环节出故障整套设备无法使用的弊端,第三代“综合化测控体制”采用了资源重组的先进设计理念和技术,即各部分之间以交叉组合的方式重构出多种设备形态,例如“A天线+B信道+C基带”,系统组成灵活多样,大大提高了设备使用率和任务可靠度。

此外,新一代测控系统还配备健康管理技术和远程支持技术,用“治未病”的方式提高可靠性。柴霖介绍,健康管理系统融合了传统的故障树、专家系统和现代的大数据技术,将“发病——治病”模式转化为“实时全身体检,预测疾病于未然”模式;远程技术支持系统使得操作手不必时刻关注设备健康状况,通过卫通、光纤、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健康管理中心可以远程对分布在各地(包括远洋)的测控站进行体检和维护,实现各站点的“零保驾”,大大节约人力资源,提升工作效率。

柴霖介绍,“保驾”指以前每次重大任务,需要派技术人员到现场,万一设备出现故障,需要及时抢修,“这几年实际做到零保驾,说明设备的可靠性大大的提高。”柴霖说。

最后,柴霖表示:“在新一代测控系统中,从软件到硬件,从基础元器件到整机、系统,已实现国产化,稳定性、可靠性大大提高,用得放心、用着舒心。”

从借鉴到创新

30年走出走出自己道路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了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的建设。30年来,从学习借鉴到突破创新,从百分之十几的测控覆盖率到100%的测控覆盖率,走出来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柴霖回忆,当时使用的第一代“残留载波测控体制”,是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阿波罗登月时就采用的技术,即使如此,在当年也是十分先进的技术。随着时代发展,科研人员发现“残留载波通信体制”抗干扰能力较差,在2011年左右开始正式使用“扩频测控体制”,大大增强了抗干扰能力;而第三代的“综合化测控体制”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我了解国际空间站还没有运用这项技术,我们相当于从借鉴模仿开始来,走出来一条自己特色化的道路。”柴霖说。

2021年是中国的航天大年,也是令柴霖感到骄傲的一年。“读大学时完全没想到速度这么快。以前想着中国自己的空间站上天,至少2030年之后了,那时候可能自己都退休了,现在能在一线参与天宫空间站一步步建成,觉得很骄傲、很自豪。”柴霖说。

推荐阅读

军事

  • 特朗普狂胜!打击华人亚裔?宣布驱逐非法移民,中美斗争继续 高学历“润人”增多引发关注

  • 退出美国和加拿大国籍,百亿富豪为何要带全部身家加入中国国籍?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

  • 美国“最危险敌人”现身!不是中国,也不是俄罗斯,出手者令人意外! 朝鲜加强与俄合作

  • 半吨重太空垃圾坠落地球:像方向盘,未造成人员受伤

  • 释新闻|韩国法院批准对现任总统的逮捕令,尹锡悦还有什么办法?

  • 中东地区2025年能否迎来和平 局势依旧复杂严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