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7月8日电 题:放下锄头,却拨动命运的琴弦
新华社记者史林静、汪亚
“手指不要抓弓太紧”“用小臂轻轻带动手腕”…… 周末,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提琴产业园内,传来阵阵悠扬的琴声,平稳的钢琴声配合着小提琴音,合奏出一曲《我和我的祖国》。
32岁的音乐老师张婷婷一边打着拍子,一边给孩子们讲授提琴技法。
张婷婷出生在确山县双河镇的农民家庭,从小喜欢音乐,可在她印象里,当时就读的小学里唯一的乐器就是一架脚踏琴,整个镇也没有一家琴行。
曾经,确山县的老百姓,也没几个人熟悉提琴。但如今,这里年产提琴约40万把,造出了中国80%的手工制作中高档提琴。
农家山乡竟成了洋气的“提琴之乡”,这变化要从第一批丢下锄头到北京提琴厂打工的确山农民说起。
王金堂就是其中之一。
出生在确山县竹沟镇竹沟村的王金堂,父母都是农民,家里的经济来源仅靠着8亩贫瘠的山地。每年紧巴巴的收成,只能换来一眼望不到头的苦贫。1984年春天,16岁的王金堂痛下决心,用一袋麦子换来车票,再揣上亲戚帮衬的粮票,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绿皮车”, 丢掉锄头当起了“北漂”。
“刷盘子、工地搬砖、蹬三轮卖菜,啥都干过。”王金堂说,后来经老乡介绍,他进入北京一家提琴厂当学徒。靠着一股子韧劲和拼劲,5年后,手艺日渐成熟的王金堂开起提琴制造作坊。后来,老乡带老乡,越来越多的确山人来到北京从事提琴制作。
从农民到学徒再到制琴师,“王金堂们”闯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确山师傅”名气渐渐大了起来,确山县也在慢慢发生改变。必不可少的,不仅仅是阳光、空气,还有音乐的芬芳。
背着心爱的小提琴,看落日余晖的老人出院了 落日余晖下的两个身影令人动容甘俊超 摄 长江日报讯(记者伍伟 通讯员杜巍巍)一个多月前,一张90后医生刘凯陪八旬新冠肺炎患者王欣一起看落日的照片,温暖了无数人
3月26日,著名小提琴家穆特宣布她的新冠状病毒检测呈阳性。她表示:“我正在家里接受隔离,我非常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再次为你们演奏,更好的时光很快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