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大别山区寻访“城归”大学毕业生

大别山区寻访“城归”大学毕业生
2020-07-04 17:03:00 新华网

大别山区寻访“城归”大学毕业生

  新华社合肥7月4日电题: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别山区寻访“城归”大学毕业生

新华社记者刘菁、杨玉华、张紫赟

他们是“逆行”者,跳出“农门”又学成归乡;他们是“80后”“90后”,用新知掀起山乡之变新潮流;他们是新时代接力者,扎根最基层,奋战脱贫攻坚,接棒乡村振兴。

田野因青春的力量更增希望,青春因大地的深沉更添厚重。

大别山区寻访“城归”大学毕业生

  在安徽省岳西县来榜镇公山村,汪链骑车出行工作(6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将青春播撒田野

高挑白净,爱说爱笑,不仅有年轻姑娘的“潮”,还有本事在盘山乡路上骑摩托车开汽车——这是25岁的“城归”大学生汪链,大别山腹地岳西县最年轻的村委会主任,自称“女汉子”。

几年前,正在读大学的汪链暑假回到老家来榜镇公山村。那时,村里老人要靠一双脚走一个多小时山路去乡镇,山乡发展困境深深触动了她。

2017年从安庆职业技术学院都市园艺专业一毕业,汪链没有留在合肥的实习单位工作,而是毫不犹豫地回到公山村。毕业前成为一名中共党员的她说:“乡村振兴要靠一代代人努力,我要成为其中的一个!”

第一次跟着老支书下村走访,有户村民愣是没给汪链板凳坐,当她是个“小丫头”。泼辣的汪链只想用实干证明自己。退宅还耕是她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清晨四五点,她抓起草帽就跟勘测队出了门。暑季的太阳底下干了几个月,她皮肤晒伤了,工作也“晒”出了彩,丝毫不差地完成了80多户村民的老宅丈量和土地复垦。

2018年,汪链高票当选公山村村委会主任。村里高标准茶厂建起来了,新的河坝赶在汛情前修好了,小小山村连办三届采茶文化节,精制茶卖到了上百元一斤。村民们直说:“这个小汪链,真不赖!”

在大别山区,像汪链一样的大学生“城归族”正在增多。2013年岳西县推出“大学生回乡工程”,当年仅有55名大学生报名,2019年报名人数增长到295人,今年前6个月就有163名高校应届毕业生咨询报名了。全县目前已有185名回乡大学生进入村“两委”任职。

近百年前的大别山区,也有一批二十岁左右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年轻人,开辟出革命根据地,为了百姓的幸福浴血奋战。穿越时空,薪火相传,这片红土地上如今仍燃烧着青春的理想。

同处大别山深处的金寨县,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年轻大学生。还没等今年高校毕业手续办完,22岁的蔡瑞就已在家乡金寨县桃岭乡高湾村上岗就业了。而早在春节前他就收到了来自上海、宁波的两份入职函。

高湾村的“当家人”全县最年轻。村“两委”5人平均年龄28岁,有的是大学毕业生,有的是退伍转业人员,都因不舍乡情返乡效力。

“换届选了一堆小家伙。”高湾村老党员陈福全说。几年下来,这帮“娃娃村官”发展起了村集体经济,修通了进组到户的水泥路,村里通了公交车,陈福全和乡亲们竖起了大拇指。

大别山区寻访“城归”大学毕业生

  蔡瑞在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高湾村村部工作(6月18日摄)。 新华社发(胡锐 摄)

用新知振兴乡村

新知识、新思维、新平台,大别山区乡村因年轻人的回归有了新发展。

原木雕刻的手提包、藤条编织的鱼儿……岳西县响肠镇金山村一个厂房里,65岁的老木匠李文顶正手持工具,打磨木料,靠木匠手艺他每年能挣5万元,“这都多亏了小红。”

小红,说的是31岁的返乡创业青年方红。学英语的方红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当老师,喜欢工艺设计的她6年前回到了农村。她把360多名留守妇女、贫困人口和木匠组织起来,以山头田间的树枝、秸秆、瓜果藤条为原材料,用非遗技艺结合现代设计,打造出提包、屏风、小家具等近3000款文创产品,熟谙外贸业务的她把产品热销至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户均增收3.5万元,穷山洼打开了通往世界舞台的大门。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燕归巢”的年轻“村官”们正以勇毅的担当、开放的思维、现代的手段,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

直播带货、办美丽乡村文化节、发展现代农旅融合新业态……青年人新招不断,乡村紧跟潮流节拍。“农村发展面临很多新机遇与新问题,对村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回乡大学生补上了乡村振兴的人才短板。”岳西县委组织部部长吴梅生说。

太湖县大石乡田祥嘴村,26岁的扶贫专干查云琪在乡亲们眼中特别“能折腾”。学贸易专业的她注册网店、商标,建设冻库、冷链,帮乡亲们带货。村里的网店去年底开业不到两个月,销售就近10万元,带动农户户均一年增收5000多元。

大别山区寻访“城归”大学毕业生

  在安徽省岳西县来榜镇公山村,汪链在检查村里新修建的河坝(6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让基层成就人才

6月底,正值高校毕业季,安徽省委组织部发出了选调700名优秀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农村的公告。

梦想需要脚踏实地,基层可以成就人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探索推动更多人才振兴乡村。2019年,安徽省委组织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人才智力支持大别山等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若干措施》,从12个方面引导人才下基层。截至2019年底,安徽省9万余名村“两委”干部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38.3%。

不少地方组织部门探索政策激励,吸引更多青年人返乡创业。太湖县实施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行动”,设立每年100万元的专项引导资金、200万元的“村官贷”,扶持“村官”创业项目。岳西县和金寨县分别实施“大学生回乡工程”和“村干部年轻化建设”,通过薪酬待遇激励和打通晋升“天花板”,为优秀青年提供乡镇上挂、企业跟班等锻炼机会。

岳西县来榜镇关河村大学生吴松青回乡之初一度创业受挫,他牵头的木耳合作社亏了30余万元。“多亏组织部门扶持,不仅送我去国企挂职学习经营管理,还给予了创业资金支持,这才渡过难关。”如今已任村委会副主任的他,是远近闻名的“木耳哥”,带动周边乡村300多贫困户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安徽省委党校教授张彪说,时代呼唤更多优秀的年轻人,接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棒。大学生下乡进村,不仅需要提升能力,更需要坚定理想、锤炼作风。

太湖县栗树村是深度贫困村,在浙江、广东闯荡多年的詹晓芳回乡做了一名扶贫专干。

“当初给我的只有一个贫困户花名册。”詹晓芳回忆道。她花了两个月时间,白天对着花名册,把326户贫困户一户户走访了一遍,晚上哄睡刚满周岁的孩子,再一一整理信息和思路。谁家缺资金缺技术、谁家因病负债,这户怎么脱贫、那户给什么帮扶,詹晓芳心里有了数。

栗树村脱贫路留下了詹晓芳数不清的脚步和汗水,全村贫困发生率从30%以上降至0.36%。

乡村给了年轻人舞台,他们在希望的田野上砥砺成长。31岁的方红作为农村创业青年代表,发起创立了县青年创业者协会;25岁的汪链在暴雨积水中抱起89岁的徐桂英老人,转移至安全地带;24岁的付启胜回乡前曾坚称“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如今作为高湾村最年轻的党员,他总对学弟学妹们宣讲“抓住回乡的最好时机”。

“时间一长,我和乡村、村民都有了离不开的感情。他们的需要,让我找到了人生的归属、奋斗的价值,以及时代赋予的使命。”方红说。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