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30日电 题:“沙漠高地”的美好家园
新华社记者马锴、孙少雄
虽已盛夏,但沙漠边缘村庄的清晨还是有些微凉。太阳尚未高过红薯田边的白杨树,忙着锄草的麦麦提·巴拉提额头微微冒汗,不远处的蔬菜大棚架上挂着他沾了些灰土的外套。
麦麦提·巴拉提家住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莎车县伊什库力乡阔坦墩村。村干部介绍,“阔坦墩”在维吾尔语中意为“沙漠里的高地”。“在地里干活时,一抬头就能看到远处的沙包。”麦麦提·巴拉提说,自己就在这样的地里种了一辈子小麦、玉米,“忙活一年也就够吃喝。”
今年,麦麦提·巴拉提改种了红薯,因为“村里扶贫工作队管种、管收还管卖”。作为贫困户的他免费领到了红薯苗、化肥和地膜,还有技术员手把手教他种植。不仅如此,村里已和莎车县大漠薯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按照每公斤0.8元的价格实行托底收购。
“市场价高时,种植户可以自行销售提高收入,市场价低时,由企业托底收购确保收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信厅驻阔坦墩村第一书记任拥政说,按托底价格计算,每亩地纯收入可达1300元,“比小麦、玉米收益要高出一截”。
前有领路、后有保障,村里已有200余户村民自愿加入红薯种植项目,总面积达到了375亩。而对麦麦提·巴拉提来说,改种红薯的决心还源自去年参加养殖项目获益的信心。2019年,他参加村扶贫工作队组建的众诚养殖合作社,靠养鸡给家里添了不少收入。
赚钱的路子多了、腰包鼓了,村里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土块房没了,村民们住进了集中兴建的富民安居房,房前屋后的庭院里栽下的西红柿、茄子、杏树都已结出果实,不仅丰富了自家餐桌,余下的还能换些零用钱。
新华社合肥3月29日电(记者王菲)战疫不误农时,春分过后,地处皖南的安徽东至县红叶村,家庭农场主李贵环在自家100多亩鱼塘里忙着巡塘、投饵、消毒…… “趁着疫情好转,这些天抓紧把该补的鱼苗都补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