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孩子入院的时候,我心里不是个滋味,小朋友上小学,每天要上网课,又要人照顾,我就申请两人调整到一个病房。医院也很照顾,很快就安排我们住到一个病房了。”孩子父亲说,“就在刚才,孩子学校的老师还打电话来关心孩子学习和身体情况,叮嘱我要照顾好孩子。”
小姑娘也和记者聊了起来,文静而有礼貌地说:“叔叔好。”每天学习、治疗、和妈妈视频,是她的基本日常。“护士阿姨来查房的时候还和我聊天,老师也每天给我打电话。”
“得了病你害怕吗?”
“不害怕,爸爸妈妈还有医生都告诉我,这个病能治好。”
“医院的叔叔阿姨对你怎么样?”
“挺好的,每天还和我聊天说话。”
“上网课累不累?”
“不累”
……
“等病治好出院,你有什么愿望?”
“还没想好。”
小姑娘沉默了一会,又补了一句:“要感谢帮助我的人。”
在这场特殊的抗击疫情的战役中,除了患者与医护的身份,病区内的每个人也都是为人父母或子女。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徐艳利一下没忍住,眼泪夺眶而出。女儿今年高三,马上高考。但从今年1月20日参与疫情救治以来,她和女儿就聚少离多。“6月11日开始,和科里很多同事一样,我也连续几天都没回家。”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北京地坛医院,还有不少。
采访的最后,小女孩的父亲提出一个希望:“我父母身体不好,我和女儿患病的消息没敢告诉他们,怕他们听了着急,家里的其他亲戚也都不知道。你们的采访千万别出现我的名字。”
“我就这一点要求。”他说。(参与记者:侠克、夏子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