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全球组网,世界为之瞩目。说起北斗事业的发展,杨长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总设计师,一起去感受北斗人20多年的奋斗心路。
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的发射,牵动了亿万同胞的心。升空约30分钟后,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作为北斗系统的总设计师,杨长风格外激动。
依托北斗系统,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从上世纪后期开始,我国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逐步建成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系统。从服务国内到服务全球,只有投入过北斗系统发展的人,才能体会这其中的跋涉艰辛。
时间回到2005年,建设中的北斗二号,原子钟出了问题。原子钟就像一块手表,为卫星导航用户提供精确的时间信息服务。这项核心技术对整个北斗工程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
技术封锁,成为当时制约北斗系统建设的最大瓶颈。北斗人毫无畏惧,决心自己突破原子钟核心技术。
这个原子钟的研制目标是,误差控制在10的-12次方。通俗地讲,就是每10万年只允许出现1秒的误差。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实现这个目标,无异于大海捞针!
2007年,是北斗建设史上的关键一年。导航卫星发射上天的前提是要有合法的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这是世界各国都梦想得到的宝贵资源。在此之前的2000年4月18日,我国在国际电联组织成功争取到了相关资源,但该组织同时附加了条件,必须在7年内发射卫星并成功收到信号,否则就要自动退出。
央视网消息: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能达到多少?北斗的短报文通信一次能发多少个字?我们的手机有多少兼容北斗系统?我们身边的北斗应用都在哪里?“数”说北斗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能达到多少?北斗的短报文通信一次能发多少个字?我们的手机有多少兼容北斗系统?我们身边的北斗应用都在哪里?“数”说北斗,来看看北斗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