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记者魏梦佳)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20年来,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北京已累计造林营林超过854万亩,筑起一道山区绿色生态屏障,为首都的防沙治沙夯实了绿色根基。
过去的北京,曾饱受风沙侵扰。上世纪90年代,北京沙化土地面积达87万亩。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的沿河两岸和南口、康庄地区,号称“五大风沙危害区”,是北京主要的风沙源。同时,北京还面临着外省输入性风沙威胁。2000年,北京曾在短短两个月内遭受过8次强沙尘暴和4次扬沙天气。
为了遏制风沙危害,还北京绿海蓝天,2000年6月,国家级生态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实施,北京在门头沟、房山、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7个工程区开始了一场人与沙的艰苦搏斗。据统计,通过实施此项工程的一期、二期工程,北京累计造林营林超过854万亩。截至去年底,二期工程完成造林营林146.82万亩,同时还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748平方公里、人工种草9万亩。
沙退绿进,一幅绿水青山的画卷在京华大地上徐徐铺展。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统计,截至目前,北京山区森林覆盖率达58.8%,比2000年增加19%,其中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贡献率达90%以上,工程区每年每公顷可减少水土流失量54.3吨,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率明显降低。大片森林将风沙拒之门外,使得北京的沙尘天气明显减少,2010年以来平均沙尘日数在3天左右。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防沙治沙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二期工程仍在实施中,并将于2022年结束。未来两年,北京还将再增绿2万亩。北京将在二期工程中更注重提升森林质量,使用乡土树种,同时提高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让北京的绿色“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