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6月12日电 题:2020 丰收的心情
新华社记者林嵬、宋晓东
轻风麦浪过,细雨落花天。刚刚喜获丰收的中原大地上,人们抢种秋粮,播撒下金秋的希望。
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今年的丰收更有意义,是幸福、是鼓舞,还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在丰收的季节,记者走进河南的三个普通农家,感受他们2020年的丰收心情。
蒸馍 团圆的味道不一样
一锅白面馍、一桌农家菜,四世同堂的欢声笑语,在不大的农家院里回荡。每年六月麦收季,河南省新蔡县狮子口村的时家小院里,都是如此热闹,新麦磨成粉、蒸锅馍,唠着家长里短,品着丰收味道,这就是幸福的滋味。而今年,意义格外不同。
正值春节却赶上新冠肺炎疫情,“大家长”时中龙嘴上不说,但挂念远在武汉、深圳、兰州和广西几个孩子的心却放不下。让他宽慰的是,不仅疫情快速被控制住,一家四代32口人平平安安,而且疫情期间村干部主动帮忙联系送农资上门,家里麦地也没受到影响,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经历了疫情和分别,今年的丰收和团圆显得尤为珍贵。赶在麦熟前,在武汉打工的二儿子时建中特地回家帮忙收麦,更是为了看望父母。看着一家老小欢聚一堂,时中龙嚼着馍,感觉嘴里的麦香格外浓:“这么难都扛住了,没啥迈不过去的坎儿。”
吃面 父子共挑“金扁担”
将近晚上8点,已是饥肠辘辘的刘天华和儿子刘记森在厨房碰上了面。刘天华熟练地下了两碗面条,父子俩甚至等不及坐到餐厅,就一人捧着一碗面条吃了起来,直到肚子垫了点底,才你一句我一句交流起今天地里的情况。从开始麦收,到秋播结束,这样的场景是父子俩相处的常态。
2009年,刘天华成立了商水县种植专业合作社,比起现在托管土地3.7万亩、辐射带动4000多农户的成就,更让他骄傲的是,1992年出生的儿子刘记森毕业后回到了合作社工作,还带了8个同学一起创业。
脑瓜灵、懂技术、会经营。疫情期间,儿子带领的麦田“后浪”帮了刘天华的大忙。疫情恰逢小麦“一喷三防”的关键期,人员流动不便,刘记森协助召集了一批30岁以下的年轻技术人员,利用手机App分区域实时调度自走式喷药机,“人不见人”,不到10天就完成3万多亩小麦的春管作业。病害刚一露头,刘记森通过网络与农技部门联系,制订好防控方案,3天时间无人机飞防战队就集结完毕、顺利出击。
看到武汉疫情严重,刘天华正琢磨着怎么“伸个手”“拉一把”的时候,刘记森和武汉的一家热干面企业取得了联系。结合双方的特点和需求,刘记森请教专家选育了更适合制作热干面的麦种,还对土壤、水利、监控等设施进行了提升,特殊时期,双方连面都没见就初步签订了协议。合作社为企业提供低价、优质的原料小麦,降低企业成本,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合作社也借此建立起小麦的全程可追溯系统,打造品牌,提升了种粮效益。
“我爸那一代农民有经验,我们这一代有知识,有创新意识,虽然现在我和我爸还有很多事意见不一致,但把农业做好,让农民致富是我俩共同的梦想。”看着儿子侃侃而谈,老刘眼里流露出藏不住的欣慰。
作画 幸福花开节节高
吃完早饭,趁着大晴天,任明兆把刚收的麦子晾晒开,就赶着回到院里继续作画。被镰刀磨出了老茧的手几笔画下来,一株芝麻已见雏形。
今年63岁的任明兆,既是河南舞阳县周柴村的一名农民,也是舞阳农民画的专业画家。他创作了400多幅画,记录下中原丰收的历史,有20世纪80年代镰刀割麦的场景,也有现代联合收割机轰鸣作业的画面,可今年他打算换个主角:画一株芝麻。
“笔墨当随时代,农民画就是要画现在农村的生活、农民的日子。”任明兆说,今年他之所以不想再画收麦,是因为“现在老百姓盼的是像芝麻一样节节高的幸福日子。”
任明兆的这个想法源自今年的疫情。疫情期间,孩子担心农村条件不好,防疫不到位,几次要接他到城里,但都被他拒绝了。任明兆拍视频告诉孩子,村里定期消毒、村口有防控卡点,生活物资送到家门,有困难村干部随叫随到。疫情过后,任明兆发现村里更干净了,每个人都更注意卫生了,村民之间也更亲了。“我画了几幅画,有讲防疫的,但更多的是展示疫情后农村更好更美的画面。能记录下这段历史,对我来说也是一种丰收。”任明兆说。
手腕转动,一株芝麻跳落在画纸上。任明兆说,如果有机会他想去湖北画墙体宣传画,把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成就画下来,也把农民节节高的幸福生活画下来。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可新冠肺炎病毒并没从你我身边消失,尤其是伴着大批返岗复工人员的回归、出行居民的增多,加之境外输入数字不断增长,疫情防控工作仍然艰巨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