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10日电 题:摸清污染源头,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提供有力支撑——解读《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新华社记者高敬
10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正式发布。这是一次全面摸清生态环境底数的重大国情调查。
普查取得哪些成果?反映出当前哪些环境污染问题?普查结果如何应用?国务院新闻办1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对公报进行深入解读。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取得哪些成果?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发布会上介绍,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标准时点是2017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是2017年度。
他说,此次普查摸清了全国各类污染源的基本情况,各类污染源的数量、结构和分布状况,掌握了各类污染源的排放情况。从全国水污染物排放情况看,化学需氧量2143.98万吨,总氮304.14万吨,氨氮96.34万吨。从排放强度来看,海河、辽河、淮河流域单位水资源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大。
全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为:氮氧化物1785.22万吨,颗粒物1684.05万吨,二氧化硫696.32万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和汾渭平原是我国大气污染源单位面积排放强度较大的地区,也是国家确定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
固体废物排放中,山西、内蒙古、河北、山东、辽宁一般固体废物产生量占到全国的42.4%,山东、河北、山西、安徽和江苏五省一般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量约占到全国的40%。
同时,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健全了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培养锻炼了一批具有环保铁军精神的业务骨干,进一步提高了全民环境意识。
普查反映出当前哪些环境污染问题?
央视网消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6月10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和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6月10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共同发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就有关情况答记者问。
央视网消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6月10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和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