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务实地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到脱贫一线,经常可以听见一些高频词,比如“联结”“合作社”。意即发展产业要把贫困户发动起来,让他们从中受益。而联结的方式,往往是组建合作社。一些基层干部做表面功夫,实际入股的只有财政奖补资金,并没有真正发动贫困户和农民参与,发展产业也是一句空话。汇报材料里写上组建了合作社,实际变成“空壳合作社”“僵尸合作社”;有的合作社,还沦为少数私人套取政府资金的工具,查处的案例不少。
纳雍县董地乡去年引导各村的合作社联合起来,组建了全乡扶贫合作联社。引入能人、大户合理入股,同时参加的农民、贫困户需要自己入股,这样提升了他们对合作社的关注、支持、参与度。由于“抱团取暖”,便于整合土地、劳动力资源,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强了抗风险能力。目前“合作联社”运行态势良好,实实在在分红拿到钱的农民,积极性高涨。
扶贫产业发展怎样务实,也是带普遍性的一个焦点。提出农村产业革命的贵州省经过审慎研究,近年来在全省范围内倡导发展食用菌、茶叶、蔬菜等12项产业,在很多地方取得较好效果。位于纳雍县西部的勺窝镇,山高坡陡,土地破碎。当地的基层干部没有机械地在12项产业里做选择题,而是坚持实地调研,从实际出发。
为找到“致富”产业,他们承受“自选动作”压力,组织考察组赴云南陆良、四川凉山等地实地考察,还邀请相关桑蚕专家来勺窝镇考察。经分析,本镇的土壤、海拔、气候等适宜种桑养蚕。随后,引进了有实力、专业的龙头企业,蚕桑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进入脱贫攻坚关键阶段,贫困地区摘帽出列的考核验收、第三方评估等都将来临。要经得起各种“大考”,就不能玩花架子,不能做表面功夫。贵州一位基层干部对记者说的话,道出坚持务实脱贫的重要性:“这检查、那考核,最终的考官,还是老百姓。”(参与采写:崔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