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5月26日电题:绿色正在“唤醒”石漠山区——广西生态扶贫新观察
新华社记者王念、何伟、黄浩铭
石山披“绿装”,荒山变青山,一抹抹绿色成了广西石漠化山区最靓丽的色彩。作为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省区之一,广西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发展优势生态产业,特色产业扶贫覆盖率达96.94%,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生态优先,发展特色产业
初夏时节,记者在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新安村看到,毛葡萄新抽出的枝条爬满架杆,原本裸露的石山被翠绿的枝叶覆盖,细小的果实密密地长了出来。
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罗城县,石山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7.6%,是广西未摘帽的8个贫困县之一。贫瘠的石山缺水缺土,毛葡萄因根系发达,可防止水土流失,是治理和预防石漠化的理想生态经济植物。目前,毛葡萄产业成为当地主要扶贫产业之一,种植面积8万多亩,3800多户贫困户参与这个项目。
罗城县水果生产技术指导站站长姚宁说,2019年全县毛葡萄产量1.54万吨,初步形成种植、销售、加工产业链,带动酿酒、饮料等产业发展。
石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广西,近一半贫困人口居住在大石山区、石漠化地区,基本是难啃的“硬骨头”。要改变千百年来的贫困状况,必须一手抓石漠化治理,一手抓脱贫攻坚,在两个“战场”打硬仗。
也在石漠化片区的东兰县武篆镇上圩村,过去,这里的群众为了“糊口”在山上开荒种玉米,更加重了水土流失,陷入越种越穷“怪圈”。“退耕还林后种油茶,荒山逐渐变绿,原本夹杂着黄泥的溪水也开始变清了。”贫困户罗智在村里引导下种了9亩油茶,现在每亩油茶年产值1500元左右,他家已经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