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 题:服务“六稳”“六保”,货币政策如何发力?
新华社记者吴雨、张千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如何理解“更加灵活适度”?怎样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这些问题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确保信贷投放的总量和力度
受全球疫情冲击,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在此背景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货币政策的表述,由去年的“松紧适度”转变为“更加灵活适度”。
这一变化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原行长杨小平看来,首先体现在加强逆周期调节,把握好信贷投放的总量和节奏,确保总量力度足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
去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98.65万亿元,同比增长8.7%;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51.3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今年以来,货币信贷逆势大幅增长。1月至4月,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8.88万亿元,同比多增1.71万亿元。4月末,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11.1%和12%,均较上年末有较大提升,体现了有力的逆周期调节。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在加大总量逆周期调节的同时,人民银行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累计达5.9万亿元的宏观对冲措施,确保疫情防控和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得到及时有效满足。
“保持银行体系和货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绝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全国政协委员、交银施罗德基金总经理谢卫表示,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应对疫情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处理好稳增长、防风险与控通胀的关系。
疫情期间,各相关部门在原有各项优惠政策基础上,不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银行业,在政策的引导下不遗余力加大信贷投放,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复工复产。
“支持发展以中小微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进一步降低民营和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近期发布的“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关注小微企业融资难,引发市场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