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浴“水”重生——沿淮行蓄洪区脱贫纪实

浴“水”重生——沿淮行蓄洪区脱贫纪实
2020-05-05 10:32:31 新华网

新华社合肥5月4日电题:浴“水”重生——沿淮行蓄洪区脱贫纪实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四月的淮河畔谷美花香,清冽的淮水徜徉在皖北平原,鱼跃鸥飞。

张朝玲仿佛头一回看见这样的淮河。6年前,她拗不过丈夫的执意,举家搬回了这个当初拼了命逃离的“水窝子”。此刻,她庆幸自己回来了。

淮水汤汤,曾福泽于民,亦降祸于民。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干流安徽段共设行蓄洪区20余处,区域内生活的人曾“穷于水、困于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在淮河两岸打响。改善人居环境、兴建基础设施、发展适应性产业,沿淮多地闯出了一条因水制宜、生态优先的脱贫“水路”。

过往的苦难和奋斗,是为了迎接这一刻的到来!2020年4月29日,安徽省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至此,沿淮行蓄洪区贫困人口全部告别贫困!

从“恨水”到“爱水”

这是淮河岸边特有的景象。沿路一排排去皮的杞柳枝,在骄阳的烘烤下,发出浅黄的光泽。

熟练的手法,翻飞的柳条,街头巷尾,人们在说笑中,麻利地编织着形状各异的篮子、簸箩。

三十年前,这样一个簸箩,对于张朝玲一家五口来说只能换取几顿米和一点盐。

那时,地处淮河中游的安徽省阜南县郜台乡宋台子村还是一个穷苦的“水窝子”,20岁出头的张朝玲每天望着水中恣意生长的杞柳,最大的愿望就是逃出这里。

杞柳喜水,人却恨水。

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因“两头高、中间低”的独特地形,中游地区十年九灾。每至汛期,两岸便只剩一片泽国、百座“孤岛”和几万个风雨飘摇的家。

“泥巴墙,泥巴凳,除了泥巴没家当。”冬棉夏单全都搭在一根麻绳上,水来了,拽上就跑,水退了,人再回来。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