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27日电 (记者 崔宁宁)近日,一批批援鄂医疗队正在陆续撤离,参与这次战“疫”的人员数量史无前例。在这次援鄂医护人员中,90后达1.2万人,占了援鄂总人数的近1/3,青年人已然成为这场战疫非常重要的生力军。
3月23日,在温州医科大学会议室里,一群来自学校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上的青年代表结合自身战“疫”经历,讲述抗疫故事。“没有人不辛苦,只有人不喊疼”“眼里有活,心里有爱”“青春最重要的不是‘几零后’,而是‘努力后’‘奋斗后’”……该校90后青年交出一份靓丽的抗“疫”答卷,描绘出一个奋斗中的青春群像。
90后医务人员:我年轻,我先上!
“我年轻,我先上。”谢得力,一个喜欢收藏手办、模型的90后阳光大男孩,也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护士。
春节前夕,谢得力毅然驰援武汉天佑医院ICU,站在生命最后一道关口,与病毒展开生死争夺。他也曾压力山大,甚至梦到自己的防护服破了,但是他坚持下来了。“我尽自己最大能力守护每一位病人,他们也是我的家人。身边所有医务人员都是这么做的,我只是选择和战友们一起冲锋,没什么特别的!”
据悉,该校还有很多像谢得力一样的90后医护人员,他们正用自己的双手守护着居民们的健康。
疫情发生以来,温州医科大学1500余名青年医护人员签下抗疫承诺书,300余人在温州发热一线与新冠肺炎殊死搏斗,188人组成的青年突击队投身温州版“火神山医院”建设……
他们中,有正值婚假的“青年骨干医生”,有尚在哺乳期或孕期的“妈妈护士”,还有一些“夫妻医生”组团参加。
青春战疫,攻坚有我。从“让我上”,到“我先上”,疫情下,该校90后医护人员毫不迟疑,以“第一角色”融入新冠肺炎阻击战,成为逆行者、坚守者、温暖者。
90后教师:不管几零后,共做“努力后”“奋斗后”
“我是党员,不怕辛苦,我申请加入协助从事温州市境外捐赠防控物资接收及分配工作临时党支部!”这是该校机关党委的9名青年党员申请参加疫情防控工作的请战书。
徐卓作为支部里的一名“90后”党员,请战战役守护后方,为一线输送防护物资。“青年一代是闯关夺隘的先锋力量,最重要的不是‘几零后’,而是通过‘努力后’‘奋斗后’,能够在危难关头迎难而上,能够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力量,才是实现人生价值最好的途径。”徐卓说。
疫情发生后,医院的防疫物资相继告急,这群青年党员教师深知医疗物资和防护物品也是战“疫”最重要的“武器”和“装备”。他们共协助华人华侨办理了437笔境外物资捐赠手续,累计价值2492.92万元,争分夺秒及时把口罩、防护服等物品送到医护人员的手中,助力打通了物资捐赠的“最后一公里”。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里,医务工作者是冲锋在抗疫一线的“战士”,许多不能在一线抗“疫”的90后教师,也以自己的方式交上答卷。39名青年教师坚守云课堂,37名思政辅导员做好学生教育引导,还有其他参与科研战疫、防控物资捐赠、心理疏导等战“疫”后方服务。
90后志愿者:你们守护患者,我们来守护你们的家人
郭一墨是温州医科大学大一学生。二月初,当她在班级群中看到“疫伴学堂”项目志愿者招募信息时,她第一时间报了名,成为最早一批“拓荒”志愿者。
短短一个月超过200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是她爱心最好的诠释。“我的父母也正在抗疫前线同病毒英勇斗争,我完全能够理解‘白衣战士’与家人间的满满思念与牵挂,每每想到自己能为战疫前线消除一份顾虑,为后方孩子排解一份孤独,我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快乐。”郭一墨说。
自2月11日起,温州医科大学10个学院、12个专业的708名志愿者学生报名参加“疫伴学堂”志愿服务项目,其中527名学生与145位奋战在抗疫一线医护工作者子女完成结对。志愿者们化身“小老师”,开展了生命教育、留学生课堂、心理陪伴等活动,用心、用情筑起抗击疫情后方温暖的港湾。
青春战疫,志愿有我。“疫伴学堂”的90后青年志愿者们借助这些“有温度”的志愿服务载体传递着前线医务人员敬佑生命的理念和救死扶伤的担当,也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爱与希望的种子。
温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吕帆对学校青年的战“疫”答卷给予点赞。她说:“学校一直坚持将医德教育、公益慈善教育贯穿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医者仁心的内涵早在温医大青年群体的心中生根、发芽。温医大青年群体在抗“疫”中积极应战的勇气与担当,是学校医者仁心的基因一直坚守与传承,是对校训“仁肃勤朴、求是奋发”的身体力行与生动诠释。”
战“疫”中,90后“温医群像”也是中国青年群像中的一个缩影,穿上战疫“铠甲”的他们是医生、护士、志愿者,他们在祖国各个角落、各个领域为了同一个目标,为取得这场斗争的胜利不惧生死、救死扶伤、顽强拼搏,“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中国青年网北京2月16日电 (记者 王龙龙 通讯员 凌酉 叶晓宪)“咽拭子结果是阴性,今天的结果应该也没什么意外吧?”2月13日一大早,张梓轩就洗漱完毕,配合护士采集第二次咽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