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让你一个人去的,我们已经在车间里一起工作了10多年,这次我也要陪着你。”杨小娟先打破了沉默。
于是,夫妻二人决定再次并肩战斗。1月27日一大早,余楚国和杨小娟便赶到熟悉的车间,马上投入到紧张的生产作业中。夜色渐渐深了,他们所在的车间里依然灯火通明、焊花飞舞,几十名工人都在坚守岗位、挥汗如雨。他们深知,这批钢结构要运往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一刻也耽误不得。
“就像打仗一样,匆忙吃几口饭就继续去干活,没有时间休息,连上厕所都是跑着去。”余楚国告诉记者,由于时间紧、任务急,大家都是一种拼命的状态,争分夺秒抢着干,一心想着早点把钢结构生产出来,运到工地去,让医院能够早日建成投入使用,让病人能够早日得到救治。“刚开始厂里的食堂没有开门,大家都是吃泡面,没有一个人抱怨,反而还感觉特别香。”杨小娟说。
连续奋战4天3夜后,满眼血丝的余楚国和杨小娟看着一件件钢结构产品整齐地装上大货车,运往雷神山医院工地,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们彼此对视一眼,尽管能够看到泪珠在眼里打转,但都明白对方的心里是甜的。
之后,车间又陆续接到鄂州雷神山医院,以及一些隔离病房的钢结构生产任务,夫妻二人又接着投入到了新的战斗中。
“现在我们已经正式复工了,每天都要测体温、消毒,在做好防控的前提下加班加点进行生产作业。”余楚国说,因为受疫情影响,车间里还有很多外地员工没有到岗,生产任务仍然很紧张。这几天,他主要是负责下料、装配等作业,组织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同时也承担了车间里的消毒等任务。
杨小娟是车间里的一名行车工,每天要在空中操控机器,和起重工一起配合完成吊运钢板等作业。“车间里人手不够,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去,虽然我是行车工,但如果在生产中缺少油漆工或其他工种的人员时,我也会过去搭把手,跟其他同事相互帮助、默契配合,一起完成生产任务。”她说。
“希望车间能够早日恢复正常生产,我们也会继续坚守下去,尽自己所能守护我们心爱的武汉。”夫妻二人说。
(本报武汉3月26日电 本报武汉一线报道组 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蔡闯、安胜蓝、刘坤、张锐、王斯敏、张勇、晋浩天、章正、李盛明、姜奕名、卢璐 本报见习记者陈怡 光明网记者季春红、李政葳、蔡琳)
中国青年网北京2月16日电 (记者 王龙龙 通讯员 凌酉 叶晓宪)“咽拭子结果是阴性,今天的结果应该也没什么意外吧?”2月13日一大早,张梓轩就洗漱完毕,配合护士采集第二次咽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