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3月25日电 题:“2300公里外的你们,都好吗?”
新华社记者闫睿
从湖北孝感回哈尔滨已有几日,可乔适总不时惦念起远在2300公里外的那些出院患者。看信息回忆的,大家一起谈的,都是他们。
今年38岁的乔适,是黑龙江省医院南岗院区总护士长。疫情暴发初期,她就守在院里发热门诊,大年三十的晚饭也是在医院吃的。2月15日晚,她跟随黑龙江省第五批医疗队前往湖北孝感,支援当地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
“国家有难处,那么多医护人员都到前线,我心里一直做着准备。”身经非典、甲流等多次应急救治的乔适没有迟疑,从接到通知到出发,不足两个小时。
被分配到孝感汉川的乔适虽然做了充足打算,但现场情况还是让她感到战“疫”之艰。当时,受医疗条件限制,不少轻症、重症患者混住在一起,储放的物品也很难找得到,就像“做饭不知柴米油盐在哪里”。
当地医护人员已经高强度工作一个多月了。怎么短时间熟悉起来、顶上去?作为支援汉川医疗队护理组组长,乔适需要和她的团队快速作答。
“我们按照年龄、科室分组,由重症科护士带组,确保先轮转起来。”乔适说,通过梳理职责、流程,大家渐渐有了抓手。此外,重新对病人分类、安排房间,实施定点、分类放置抢救物品,情况得以改善。
医疗界常讲,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考验细致,更靠共情。有着18年重症护理经验的乔适,多年来养成跟患者握手的习惯。依她看来,那是在传递力量。
这回,乔适把“握手”带到了汉川。她说:“重症病房内没有窗户,患者过得不知白天黑夜,见到的都是裹着厚厚防护服的人,无人交流,承压很大。”
为给患者鼓劲,乔适和护理团队成员查房时,都会握患者的手。虽然隔着防护手套,但告诉他们,外面的花已经开了,几床病人又出院了,还是会给他们带来鼓舞。
乔适说,一次,跟一位40多岁患有偏瘫的重患握手时,他特别用力抓着自己。一下子感受到他求生的强烈,拼命不想放弃。“那一刻,就像握住我的心脏。”乔适说。
病房内,大到高精尖呼吸机的使用、气道管理,小到喂饭喂药、处理大小便,护理人员都冲在前。“每天为患者采血无数,感染风险非常大。为什么无畏?看着他们的眼神,我们不能放弃。”乔适说,那是被需要的感觉,我们一定要救。
经过黑龙江医护团队20多天治疗,这名偏瘫重患可以摆脱呼吸机、自主呼吸。拔管时,他紧张、躁动,乔适又去握他的手,“他认出我,眼泪止不住地流……”
“听说我们要返回黑龙江,一天早上,他的爱人和孩子在驻地拦住我们的通勤车。她们不知我是谁,但知道黑龙江团队,就想表达一份感谢。”乔适说。
从开始那么艰难,到重患一名名出院,那种历经生死考验形成的信任、依恋,刻骨铭心。
在湖北的那段日子,乔适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驻地和医院。“一些患者我们加了微信。他们邀我们再去,一起吃热干面。”她说。
“2300公里外的你们,都好吗?”乔适思绪万千。
军队前方专家组组长刘又宁:(病毒)太狡猾了是可能的,不过还有三个层面要考虑:1、试剂盒的质量很不统一,检测技术也不统一,有时候采集样本也会出现误差,所以我觉得应该统一标准
战斗仍在继续 中国军网微信推出 《武汉战“疫”日记》栏目 陆续向广大网友发布 奋战在战“疫”一线的Ta们 在忙碌间隙 记录下的最真实最感人的日记! 这些朴实诚恳的文字 让人久久难以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