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3月24日电(记者林碧锋)“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这是杨善洲生前说过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的写照。杨善洲退休后回到家乡云南施甸植树造林,奉献到生命最后一天,在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筑起一片绿洲。
杨善洲1951年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云南省施甸县委书记、保山地委书记等职。他始终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一辈子爱和群众一起劳动,下乡时常把锄头带在身边,还喜欢戴草帽、穿草鞋,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
面色黝黑、双手长满老茧的他常说:“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
1985年,昌宁县金华乡遭受严重水灾,时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立即开会提议暂停在建的地委办公大楼,把资金用来救灾。有些同志有意见,杨善洲反问:“如果眼看着人民群众受苦,我们却悠闲地坐在富丽堂皇的大楼里,你不觉得有愧吗?”
在职期间,杨善洲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带领干部群众发展粮食生产、推广科学种田、开展多种经营、兴修水利设施,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懈奋斗,把深山大沟建成了全国闻名的“滇西粮仓”。
1988年,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卷起铺盖扎进大亮山,带领群众历尽艰辛义务植树造林。
“大亮山、大亮山,半年雨水半年霜……”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最初用树枝搭的窝棚,不到半年就被风吹烂了。杨善洲就领着林工一边造林,一边建房。山里风大、雨多、潮湿,他在油毛毡房一住就是9年多。吃饭、办公的桌椅、床铺,也因陋就简。
很长一段时间里,杨善洲和林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他就带头到花市街上捡果核,实在捡不完,就发动林工一起去捡。没有肥料,大家提着粪箕到村寨路上捡牛马猪粪作底肥……
新华社长春3月24日电 题:鸡蛋“论个卖” 养殖富了家——一个贫困村的脱贫致富经 新华社记者薛钦峰、张建 “同样都是鸡蛋,我家的笨鸡蛋2块钱一个,是普通鸡蛋价格的好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