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到我国的情况看,丁一汇分析指出,首要特点就是从1961年开始降水在不断增加,最近一二十年,增加非常快,这个特点符合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水循环的结果。
第二个特点是我国西部的暖湿化和季风区南涝北旱。统计显示,我国东部季风区南涝北旱,南部降水偏多,北部降水偏少,影响我们北方的水资源,即北方水资源短缺。
“西北干旱区现在也在变湿变暖,局部呈现暖湿化趋势,虽然它本身还是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带,但是降水量在增加。”丁一汇说。
除降水受影响外,对升温最为敏感的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冰冻圈。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全球许多区域的冰川持续退缩,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山区的多年冻土层变暖并不断融化。
专家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西部冰川总体呈萎缩态势,年均面积缩小243.7平方千米,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西部大多数冰川处于快速退缩趋势。
此外,气温升高致使海洋热膨胀、冰川与冰盖融化、陆地水储量变化等,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中国沿海近七年的海平面均处于1980年以来的高位。
耕云播雨,趋利避害
“当前,人们对气候与水的重要性认识愈加深刻,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灾害风险及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方面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刘雅鸣说。
她介绍,长期以来,中国气象部门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目前形成由7万余个地面气象观测站、216部雷达、7颗在轨气象卫星组成的“天地空”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网;建立了精细化、无缝隙的现代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有效发挥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应对特大洪水、严重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
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记者高敬)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为“气候与水”。记者17日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受疫情影响,气象部门将结合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纪念世界气象日
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记者高敬)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为“气候与水”。记者17日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受疫情影响,气象部门将结合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纪念世界气象日
新华社华盛顿1月23日电(记者周舟)由于核问题、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影响,美国《原子科学家公报》23日把“末日之钟”拨快20秒,距离象征世界末日的午夜仅剩100秒。这是“末日之钟”设立以来的最高风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