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3月12日电(记者张晨俊、薛天)“刚过惊蛰节,春耕不停歇。”位于关中平原东部的陕西省渭南市,处处可见忙碌的农业生产场景。
渭南市,自古以来就是关中地区的粮仓,也是陕西农业主产区。突如其来的疫情,并未减缓这里的春耕步伐。
王满绪在渭南市富平县经营的家庭农场拥有耕地800余亩。近几天,王满绪正指挥农机手持续开展小麦除草作业。流转耕地集中种植,春灌追肥及时除草,春季的田间管理已成为种粮大户们一年中最重要的工作。
在当地农技部门指导下,新购置的自走式喷雾器和植保无人机,在春耕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不误农时才能保证丰产,关注苗情及时开展病虫防治,新设备和技术投入使用,我有信心今年继续保持亩产千斤以上。”王满绪说。
在渭南市澄城县庄头镇现代农业园区,日光温室大棚里的樱桃挂满了枝头,即将成熟上市;大田里的棵棵樱桃树也已生发出饱满的嫩芽,接受着春日阳光的洗礼。春季灌溉、修枝除菌,60岁的郭家庄村支书李忠发,每日和村民一起在果园里忙碌,迎接即将到来的丰产季节。
“抢抓春季关键期,坚持精细化管理,让樱桃成了村民的‘摇钱树’”。李忠发告诉记者,作为当地知名的樱桃产业示范村,郭家庄村现有4600亩耕地中,樱桃栽植面积超过4300亩。20多年来,当地樱桃产业由粗放栽植,逐步采用组培苗木、远程温室控制等核心技术,每年樱桃产业收入超过7000万元。
而在渭南市大荔县冯村镇果菜扶贫产业园内,一箱箱新鲜采收的番茄、黄瓜正在集中搬运、装车,运往大型蔬菜交易市场。温室大棚里多种蔬菜成熟上市,让扶贫产业园里迎来忙碌的采收时节。
产业园负责人毕鹏飞表示,作为陕西省果蔬生产基地县,大荔县采用“企业加合作社加农户”模式,依托特色果蔬产业带动农户增收。每亩大棚平均生产蔬菜1.5万至1.8万斤,农户每年纯收入可达3万至5万元。产业园统一提供技术指导与代销服务,果蔬生产成为当地农户增收的主要渠道。
随着渭南市现代特色农业体系逐步完善,大荔的冬枣、蒲城的西瓜、合阳的红薯、华州的山药已成为远近驰名的明星产品。培育知名农业品牌,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最大化增加了农民群众的收益。
渭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宏义表示,为了保障疫情期间的农业生产,渭南市加强统筹春耕农资调度供应,指导各县市区协调供销联社等部门,及时调配化肥、农药、种子等各类春播备耕物资。
“渭南市把春耕备耕农业生产资料纳入疫情防控期间农业生产必需品范畴,解决了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最后一公里’运输难题。”张宏义说。
据近期农情调度,渭南市在田小麦423万亩。其中一二类苗占比84.6%,三类苗占比11%左右,夏粮生产基础较好。在田果树393万亩,冬春蔬菜生产面积23万亩,产量33万吨。“充盈‘菜篮子’,丰裕‘粮袋子’,打好春季田管和春耕备耕关键一战,粮食再夺丰收、农民持续增收就有了坚实基础。”张宏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