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3月11日电 题:记者手记:5访“方舱”见证生命守望
新华社记者梁建强
安全“摆渡”了1.2万余名新冠肺炎患者之后,武汉16家方舱医院陆续结束“航程”,靠岸停泊。
3月11日,各方舱医院已是一片沉寂——从2月5日首批方舱医院经过紧急改造后投入使用,到3月10日最后一家方舱医院休舱,30多天里,一个个“方舱”,就是疫情中一艘艘承载希望的“生命方舟”。
确诊人数快速增长,定点医院“一床难求”,怎么办?方舱医院的建设,成为与病魔竞速、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一个缩影,以及扭转战局的关键之一。
“方舱医院,用最快的速度,最小的社会成本,达到了迅速大幅度扩大收治容量的目的。”这是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作出的评价。
这里,交出了一份这样的“答卷”:收治逾1.2万名患者;武汉每4名确诊患者中,就有一名在这里接受治疗;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目标。
每一个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更是一个个免于支离破碎的家庭。记者曾先后5次探访方舱医院,见证了一线战“疫”的坚韧,同样见证了“方舱”中的生命守望、希望之光。
首次探访是2月11日,那是首批方舱医院之一——武昌方舱医院启用6天后,首批28名患者康复出院。
治愈患者张凤玲的身影刚出现,9岁的儿子就看到了她,连连向她挥手。这个小男孩提前一个多小时就已在医院外等候,他的脸庞,被有些微寒的风吹得泛红,“妈妈,我和爸爸来接你回家……”
那一天起,各方舱医院几乎每天都有患者出院的消息传来。“这证明了方舱医院的治疗效果,也打消了患者以及外界的疑虑。”武昌方舱医院院长万军说。
我是湖北省公安厅高速公路警察总队的一名民警,我从没想过,新冠病毒,有一天会降临在我身上。 1月26日晚上,我突然感到眼周发热,测量体温37.2℃。 之后三天,我吃了感冒药,体温时高时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