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防疫科普|心理篇】新冠肺炎康复后,如何拯救自己的“玻璃心”?

【防疫科普|心理篇】新冠肺炎康复后,如何拯救自己的“玻璃心”?
2020-03-10 17:03:02 光明网

本期专家:王葵(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 二级心理咨询师)

分类是人们重要的思维模式,不仅体现在把生物分成若干种和属,对日常生活而言也非常重要。这个重要性远远超越了我们分门别类地整理家什,更体现在对“我们”和“他们”的二分界定。

“我们”这个概念常常代表熟悉、安全、可依靠,而对被称呼为“他们”的对手则表现出一些难以掩饰、或多或少存在的微妙距离。

【防疫科普|心理篇】新冠肺炎康复后,如何拯救自己的“玻璃心”?

2月14日,一名新冠肺炎患儿从湖北省秭归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治愈出院。王家满摄/光明图片

新冠肺炎康复者往往会把与自己有相似经历的人归为“我们”,而许许多多未曾患病的个体则可能被归为“他们”。现实情况是,新冠康复者的数量占总体人群的比例很小,几乎周围都是“他们”。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周围都是“他们”时,我们对自己独特性会有很好的觉知。好比一个第一次走出国门的中国人也会对“中国人”这个身份有非常深刻的体验。类似的体验还会出现在工科专业的班级里几个稀稀落落的女生身上,或者出现在幼教专业班上星星点点的几个男生身上。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很多事情的归因会不自主地往某个让人具有“独特性”的维度上靠。如果在国内,无论被款待或者被怠慢,大家都不会做出“因为我是中国人”这个归因;但是,如果在国外,和一群外国人在一起,这个归因非常可能不由自主地冒出来。

因此,出院之后的新冠康复者有可能会对自己“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身份更加在意。过分的在意会导致敏感,会以一种和患病前不同的目光来审视一些其实很平常的经历。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