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 题:把大地当课堂——农业高校师生助力春耕备耕扫描
新华社记者
“惊蛰”节气即将到来,气温日渐回暖、万物生机盎然,正是农忙好时节。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面广,但农业生产基本盘必须稳住,春耕备耕不能耽搁!
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在广阔的沃野里,农业高校师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把田野当课堂,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助力农民春耕备耕,一幅别样的春耕备耕画卷正徐徐展开。
就地参与春耕 田野上的实践“课堂”
“现在是返青期,一定要及时灌溉和施肥。春节后虽然下了两场雨,但都是小雨,土壤墒情并不好”“除草用锄头更好,既可以松土,还能减少环境污染”……
正值华北小麦春管时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生牛洪壮,最近每天都穿着耐脏的夹克、胶鞋,在家乡河南省长垣市蒲东街道五里屯村的麦田里忙碌,给村民指导。
“学校没有开学,但号召我们行动起来,走向田间地头,助力春耕备耕。”牛洪壮说,“田野是真真正正的实践‘课堂’。”
作为全国农业科教重地,地处陕西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情系三农。早在2月初,学校就发出通知,提出“疫情防控要坚决、科研推广不停顿”,号召广大师生紧密结合农时季,利用各种方式给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信息服务。
国内不少涉农高校都发出了类似的倡议。在疫情最为严重的湖北省,早在雨水节气,华中农业大学就倡议返乡师生在做好防护的同时行动起来,亮明身份就地参与春耕生产,在生产一线学习,为生产一线服务。
“这片蚕豆植株上有真菌病害,上部叶片有霜霉病,下部叶片有炭疽病。首先要区分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再对症下药。”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青年教师刘思思回乡时常与农民交流蚕豆病虫害防治。由于村民都讲方言,外地媳妇刘思思只能让家人在旁边当“翻译”。
新华社石家庄12月2日电 题:扎根太行深山助农扶贫——记河北农业大学果树专家孙建设 新华社记者赵鸿宇 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顺平县,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发展林果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