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右一为陈娴。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作者: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麻醉科护士长 陈娴
时间:1月26日
地点:武汉金银潭医院
今天接到通知,医疗队将于下午开始接收病人,对于我们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所有队员明确分工,紧张有序地准备着,只待一声令下。
26日晚上8点,在寝室待命的我接到通知,将于27日凌晨上红区(污染区)的4-6,我坚定地回复“收到”。红区就是污染区,是直接接触患者的区域,面对未知的一切,我的内心充满了紧张。
凌晨3点我和我的战友从寝室出发前往金银潭医院,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路程,我们却走得无比坚定。到达医院后,我们两两一组,严格按照流程穿戴防护装备,战友用笔在背后写上我们的名字,此时我们每一个人只能从背后的名字来区分。
按照进入流程,我们到达护士站后,我和我的小伙伴进入了第二个穿衣区,还要穿上隔离衣等防护装备方能进入红区进行工作,此时刚刚凌晨4点。
一切准备就绪,怀着忐忑、紧张却又平静的心进入了红区病房,和上一班的战友进行详细地病房交班后,便开始进行巡视病人、监测体温、记录治疗等一系列的护理工作,时针在滴滴答答地响着,而汗水也在防护服里慢慢渗透着,护目镜雾了一次又一次,连呼吸都是难受压抑的,两个小时的时长真的是度秒如年,就像过了半个世纪。
终于等到了战友接班,交完班后,才是对我们最大的考验。我们在脱衣室里,对照着脱衣流程,对着监视器,轻轻地、慢慢地脱掉隔离衣,洗手、面屏、洗手、脱帽子、洗手……在监视器的监视和同伴的提醒下终于脱掉了最外层的隔离装备,进入了黄区(半污染区),与护士站当班护士道别后,进入了脱衣二区,再次在监视下脱掉防护服及其他装备,然后进行喷淋沐浴,整整花了一个多小时。
此时看着镜子才发现短短两个小时鼻梁已经被口罩完全压红、压肿了,额头被帽子勒出了深深的印迹,而我和我的小伙伴却相视而笑,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战胜了自己。回到寝室已经8点,马上拿出手机仔细看着今天的排班,20-24黄区。
阳光总在风雨后,武汉,加油!
我还有力气,但理性告诉我,必须出去了!
图为赵孝英近照。新华网 发(受访者供图)
作者: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胸外科护士长 赵孝英
时间:1月28日
地点:武汉金银潭医院
今年的春节注定是不平常的,我和医疗队队友们选择在武汉团聚。从军29年,从抗击非典到汶川抗震救灾,再到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病毒,每一次出征,不安与坚定总是相随。
这次出征武汉,也是一样。
不一样的是,奔赴武汉战场的我已脱下戎装,但这有什么关系?只要祖国需要,我就是一名军人!作为一名军人,就应该“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进入武汉,我立刻进入紧张有序的工作状态。集训动员、勘察现场、环境布局准备……“援非抗埃”的画面,仿佛又一次重现。很快,一个烈性传染病房就已建成。人员到位、物资到位、设备器材到位……我们的信心也到位了!
1月26日下午,我们医疗队开始接收病人了。我进入红区工作后,1个、2个、3个、4个、5个……收治病人的数量不断增长。“护士长,我们已经收治17名患者!还有患者在等待!”战友告诉我。我本想对自己说“一定要镇静”,但患者们渴望的眼神和眼前繁忙的工作,早已让我忘记了紧张。
不知不觉4个小时过去了,仍然不断有急救车将病人送入诊室。这时,电话响起来了,领导和同事催促我,时间已到,要进入清洁室了,以免过大的工作量引起体力透支。但我看到患者渴望的眼神,快要使完的劲,又再次生长出来,忽然感觉自己像一个充满无穷力量的小姑娘。“再等一会儿,等我把这位病人处理完!”“再等一会,再等会……”终于,6个小时了,口罩和防护服的有效期是7个小时,最后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
我想,我还有力气,但理性告诉我,该出去了!
消毒工作完成,我回到住所,已过凌晨。我开始回顾今天的工作,对自己说,“明天,我一定要在有效的时间里,竭尽全力救治更多病人!”
策划:郭奔胜 周红军
监制:刘洪 陈璟春
编辑:董静雪
校对:蔡梦晓 张玲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