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1月25日电 题:他们,默默守护候鸟
新华社记者陈毓珊、孙楠
隆冬时节,鄱阳湖迎来最“热闹”的时光,60余万只候鸟仿佛也赶上了“春运”大潮。喧嚣背后,是一批人的默默守护。
和候鸟们一起过年,对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吴城保护管理站副站长王小龙而言,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若是离了这帮“比亲儿子还亲的宝贝们”,反倒令他牵肠挂肚,浑身不自在。
55岁的王小龙是地地道道的“鄱湖人”,湖边生、湖边长,与鄱阳湖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但即使是在家门口工作,每逢越冬候鸟迁徙高峰期,他也是两三个月难进家门。
守护候鸟33年,徒步巡护20余万公里,解救放飞300余只候鸟……这一连串的数字,透露出一名普通候鸟巡护工作者的艰辛与寂寞,也书写着这个群体平凡中的伟大。
“我时常梦里都是这些鸟,担心它们行程万里来到鄱阳湖后是否有依有靠。”每天天刚亮,王小龙就进入湖区巡查,观察候鸟栖息状况,渴了便喝点凉水,饿了就吃两口冰冷的干粮。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有两“绝”,一是从2013年至今,越冬候鸟抵达鄱阳湖的第一站连续7年均是都昌县马影湖;二是这里的“候鸟医院”远近闻名。
走进鄱阳湖候鸟都昌县救治医院,常驻“候鸟医生”李春如感叹:“冷清了,冷清了。”与往年这个时候医院挤满“患者”不同,目前只有一只小天鹅正在接受康复治疗。留守在这个“患者”比医生还少的候鸟医院,75岁的李春如却乐呵呵的。
翻开他的巡查记录,每天在马影湖栖息的各类鸟种数量多少,都被清晰地记录在案。文后还会附上一小段散文或一首小诗,记录与候鸟相关的每个瞬间。
新华社海口1月18日电 题:“候鸟老人”他乡的家 新华社记者王军锋、刘畅、郭良川 “表演很精彩,感觉大家都快跳‘散架’了。”64岁的河北老人霍建军一边站在舞台下速写,一边开玩笑地说